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非常重視宣傳的力量,在長達四十年的革命活動中,宣傳一直都是他從事革命斗爭的主要手段之一。他的有關宣傳的內涵、方式、技巧等的論述,留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東西。
一、宣傳的意義
孫中山認為,“要人明白民國的好處,必要用普遍的宣傳,去感化人,萬不可專用兵力去壓制人”。他將宣傳看作是動員民眾的重要措施。孫中山對於宣傳的內涵曾有過這樣幾種表述,即宣傳就是“以主義征服”﹔“宣傳便是攻心”﹔“宣傳就是勸人”﹔“教便是宣傳”﹔“感化就是宣傳”﹔等等。孫中山主張通過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去統一人心,傳播革命思想,引導輿論,並進而將“主義”的種子播撒到國民心中去,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的支持。在他宣傳事業和軍人事業的效力是相同的,到后期,他甚至認為宣傳的作用比較軍事的做法更甚一籌。按照孫中山“能知必能行”的哲理,隻要憑宣傳“喚起民眾”,使人明白三民主義,則革命必然成功。因為“一國之趨勢,為萬眾之心理所造成”。
二、宣傳的方式
1.發表演說
孫中山非常注重通過發表演說來宣傳他的革命思想。他淵博的學識,嫻熟的技巧和伶俐的口才,特別是高尚的人格,宏偉的抱負和正確的主張,都增強了他宣傳動員的效果。毛澤東就曾經對他的演說做過這樣的評價,“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葉劍英也聽過孫中山的演講,他曾這樣回憶說:“50多年前,我曾多次聆聽過孫中山先生激動人心的演說,孫中山先生鏗鏘的聲音至今仍回響在我的耳邊。”
成功的演說不僅使孫中山的革命理論深入人心,而且為他從事革命獲得了支持,尤其是革命經費的支持。比如,在1911年,孫中山抵達溫哥華,在華人大戲院連續演講4天,一共募集了6萬3千美元。華人華僑通過聆聽孫中山演講而給予的經濟上的支持,據洪絲絲的統計,在1894—1911年發動革命的過程中,華僑資助的款項,佔革命派全部經費來源的75%左右﹔據台灣學者蔣永敬統計,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10次武裝起義中,同盟會時期的8次起義,經費主要靠華僑資助,所佔比例約為80%,尤其是第10次起義,全部經費都由華僑捐助。
2.媒體宣傳
除了演說之外,孫中山主張辦報、辦刊、辦印刷廠、辦出版社,開展廣泛的社會宣傳。
孫中山曾說:“革命成功,全仗報界鼓吹之力。”“更非創穩健之輿論以誘進吾同胞法律上之權利義務思想不可,執是以談,則報館自不可不設。”他甚至表示:“輿論為事實之母,報界諸君又為輿論之母。”所以早在1899年,孫中山就派陳少白到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以鼓吹革命,其后在海內外又創辦了許多革命報紙。革命報紙在同一宗旨、同一主義之下,開展聯絡與合作。各地報紙之間,皆會自然與自動地相互聯絡與合作。譬如1911年春,澳洲的《警東新報》和《民國報》,就與美國舊金山的《大同日報》和加拿大溫哥華的《大漢日報》,因影響而相呼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從1900年創辦《中國日報》來開展愛國、維新、革命的輿論宣傳開始,先后在東京、上海、香港、澳門、南洋、美洲和國內其他地區創辦革命宣傳的報刊。據統計,在整個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創辦的報刊有120多種,其中日報60多種,期刊50多種,發行數最高時達2萬多份。
孫中山同樣重視雜志的宣傳作用。他認為,欲“求其移風易俗,感人之深者”,則似乎報紙不如雜志,因為“日報之過目易忘,不如雜志之足資玩索也”。所以,愈是國難當頭,孫中山愈勇於宣傳,而報章雜志產生者亦特別多。譬如1900年“庚子之役”后,“《湖北學生界》、《游學譯編》、《江蘇》、《浙江潮》、《新湖南》等月刊,先后出版,咸受國人歡迎”。1905年10月,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其它各種宣揚革命理論與傳播革命思想之雜志,也尤如雨后春筍,接踵發刊。
3.黨員宣傳
報刊宣傳在革命初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但隨著宣傳的深入開展,孫中山開始發現報刊宣傳的弊端。一方面是報界輿論難以控制﹔另一方面,孫中山發現報刊對文盲的宣傳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從1920年開始,孫中山逐漸轉向以人際傳播為主要特征的黨員宣傳。孫中山強調,“宣傳工夫,就是以黨治國的第一步工夫”。這裡的宣傳,就是指要在中國國民黨領導下開展黨員宣傳。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宣傳要有組織、有紀律。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主要依靠黨員個人開展宣傳,因為沒有組織、不成體系,所以收效並不明顯。鑒於這種教訓,孫中山提出要向俄國共產黨學習宣傳的方法,開展黨領導下的有組織、有系統、有紀律的宣傳活動,這樣才能提高宣傳效果。第二,要進行普遍的宣傳。這種普遍的宣傳要求每一個黨員都應該肩負起宣傳主義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黨員要對每一個民眾都進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宣傳,用主義去感化每一個民眾。第三,黨員必須接受專門的宣傳訓練。為了提升宣傳的效果,孫中山指出,黨員必須掌握宣傳的方法與技巧,這樣才能更好地感化他人,達到宣傳的目的。他說:“我黨須每日均學習宣傳方法,時時訓練,訓練純熟,然后能戰勝一切。”
除了黨員進行宣傳外,孫中山還號召青年學生和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農民運動積極分子都來學習黨員宣傳的方式,去廣泛地開展這種由近及遠、層進式、勸說式的宣傳活動,以達到迅速傳播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革命建國思想的目的。
4.建立宣傳學校
為了培養宣傳人才,1924年6月29日,孫中山在廣州開辦了國民黨講習所。在講習所開學典禮上的演說中,孫中山指出,“軍官學校是教學生用槍炮去奮斗,這個講習所是教學生用語言文字去奮斗”,“現在我們應該曉得,初期的革命,十分重要的是槍炮奮斗﹔后來的革命,更加重要的還是宣傳奮斗。如果我們沒有宣傳的奮斗,那末,我們用槍炮奮斗得來的結果便不能保持,這就是十三年來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事實証明,廣州國民黨講習所培養的許多學員,都曾為革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宣傳的方法技巧
在開展宣傳時,孫中山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以求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1.宣傳要有誠意
孫中山認為,在宣傳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宣傳者要有誠意,這樣才能感化人。宣傳者即使學問不多,口才不好,但隻要“有‘至誠’的心思。無論什麼人,都能感動”。“至誠”是宣傳成功的基本要素,指的是宣傳者要能夠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以至於身家性命,誠心誠意為黨的事業宣傳而奮斗。此外,“至誠”還要求宣傳者在做宣傳時要有持之以恆的心理准備,“因為要人心悅誠服,不是一朝一夕、一言一動能夠收效果的。必要把我們的主義,潛移默化,深入人心,那才算是有效果”。孫中山指出,隻要宣傳者都能秉承這種“至誠”的精神來開展工作,就一定可以用自己的真心感動廣大民眾來贊同革命事業。因此,他認為,“至誠”不僅是對宣傳者的要求,更是一種最根本的宣傳方法。
2.宣傳要了解對象的心理需求
為了提升宣傳效果,孫中山認為應先了解宣傳對象的心理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方法,敷陳主義,乃能克敵致果”,以此來引導他們接受革命思想。比如,對農民來說,要用可以讓他解脫困苦的方法來對他進行宣傳,這樣才有效果。要在了解不同人群心理需要的基礎上,順其性情進行引導。孫中山認為,“我們要曉得,群眾的知識是很低的,要教訓群眾、指導群眾,或者是教訓指導知識很低的人,最要緊要替他們打算,不好一味拿自己做標本。這樣的去做工夫,方才有趣味,方才得到研究的益處,方才能夠感化多數的人”。
在實際的宣傳活動中,孫中山就抓住了華僑的心理、大眾的心理、外國人的心理、知識階層的心理,“投其所好”地進行宣傳鼓動,從而引起他們心理上的共鳴。例如,辛亥革命時期,他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理論,宣傳“反滿”,迎合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排滿心理﹔反對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時,他提出了“護國”、“護法”的口號,在民主的進步的革命的人士之間又產生了共鳴。
3.宣傳要注意語言技巧
孫中山指出,在開展宣傳活動時,“就措詞而論,所說的話應該親切有味。要選擇人人所知道的材料”。隻有用群眾歡迎的話來講,才更容易感染人,更容易收到效果。比如,在對廣東人宣傳民生主義時,如果用“革命成功,我們大家有平米吃”這句話來闡釋民生主義,就具有感召力,比較容易被他們理解,因為這是廣東人民自己的語言。孫中山自己在做宣傳時,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語言技巧。比如,在演講中他常常以“兄弟”自稱,這樣就容易拉近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他還善於舉例比喻,將抽象的道理用人們淺顯易懂的事例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得民眾更容易接受,進而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孫中山的宣傳動員,確實為革命贏得了不少社會支持,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在宣傳教育方面提出的方式方法,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趙麗華,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