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與《大學》
孔子之后,儒分為八,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傳統。其中,曾子是思孟學派的開端。“思”是《中庸》的作者子思,“孟”是孟子,這一學派的特點是注重心性,把修身建立在對人之本性的理解上。在孔子弟子中,曾子並非天資出眾之人,但憑借剛健篤實的修養,在儒學史上實有重要建樹。根據傳統說法,《大學》和《孝經》皆為曾子所作。在“四書”中,《大學》是修身之本、立德之基,具有起點性的重要意義,中國古代讀書人多以“修齊治平”為人生理想。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大學》的文化精神呢?
知其人,讀其書,理解《大學》,先要了解曾子這個人。曾子名叫曾參,出身於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是曾皙,也就是《論語》中“吾與點也”的曾點。《戰國策》記載曾子的母親紡紗織布,《說苑》記載曾子親自耕田、種瓜,都說明他出身於平民階層的儒門之家。曾子一家能夠受學於孔子,和夫子“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密不可分。在孔門弟子中,曾子的形象並不光鮮出眾,子路勇猛威嚴,子貢能言善辯,顏回德行高潔。而曾子呢?《論語》直言“參也魯”。“魯”是遲鈍的意思,曾子最大的特點是笨!
在儒家文獻中,不乏曾子性格遲鈍的故事。《說苑》記載,曾子耘瓜,誤傷瓜苗,曾皙一氣之下,掄起大棍子就往小曾參身上砸,直到被打暈倒地才罷休。孔子聽說之后,長嘆一聲,批評曾參:“孩子,你難道不知道跑嗎?”小曾參懵懵懂懂地反問,“父親打我,我要是跑,豈不是不孝嗎?”此語一出,孔子也無語了:“他下手輕,你就忍著﹔下手重,你就趕緊跑。倘若你父親把你打死了,你豈不是陷他於不義嗎?”話說到這個份上,孔子堪稱“循循善誘”,這個老師當的不容易!曾參魯鈍憨厚的性格躍然紙上。當然,這種性格落實於道德修養,就是一種篤實健勁的儒者風貌。曾子之學強調修身實踐,“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這些質朴有力的話,都出自曾子之口。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魯直的曾子,卻成為孔門最重要的繼承者。《論語》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是孔子晚年的師生對話。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中有個‘一以貫之’的根本!”此話非同小可,堪稱孔子晚年的思想總結。曾子說什麼呢?他沒有滔滔不絕地談感受、講心得,只是非常懇切地答應了一句:“嗯!”然后師生二人默契無言,安然沉默。孔子明白,曾子心裡也明白,其他弟子卻一頭霧水。孔子走后,大家圍攏過來,紛紛發問:“怎麼回事?老師是什麼意思?”曾子這才說道:“夫子的大道,無非是忠恕二字而已!”我們知道,所謂“盡己為忠,如己為恕”,“忠”是無私盡心地奉獻,“恕”是推己及人的理解,二者構成了“仁”的基本內容。曾子明仁道,通忠恕,把握住了孔子仁愛思想的根本,用宋儒的話來說,這是“孔子”之心傳啊!
曾子的性情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大學》。《大學》源自宗周禮樂文明背景下的古代“大學”學制,先秦“大學”是貴族之學,入學的是身份顯赫的“國子”。在大學中,他們既掌握各種知識技藝,也涵養待人處世的能力,從而形成治理國家、參與政治的素養。《學記》中說,大學之教指向“所以為君也”,把貴族教育的實質一語道破。曾子的《大學》則是將貴族之學推廣為平民之學的努力,延續著孔子平民教育的文化理念。何以見得?《大學》開宗明義,提綱挈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德”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之地。在先秦,“明德”思想歷史悠久,《尚書》中說“克明峻德”,“自成湯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恤祀”,“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丕顯文武,克慎明德”﹔《左傳》中說“舜重之以明德”,“美哉禹功,明德遠矣”,“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國語》中說“單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謂不忝前哲矣,膺保明德,以佐王室”。在這一系列文獻中,承擔“明德”的是堯、舜、禹、湯、帝乙、文王、武王、周公、成王等先王先聖,它的實質是一種貴族性的政治道德。《大學》之“明德”不然,曾子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論是人、庶人、國人、君子、小人、父、子,各種普通的身份角色都有實現“明德”的可能。正因如此,“明德”的內涵也發生轉變——它表現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涵養過程,屬於人倫道德。我們看到,在行為主體和道德內涵兩個方面,《大學》的“明德”皆由君德轉向了普遍性的人之道德。
基於修身的“明德”屬於每一個人,而“平天下”呢?我們有機會、有條件平定天下嗎?它是不是專屬於貴族的境界呢?其實,《大學》對“平天下”的闡釋,亦以人倫道德為基礎。《大學》以“絜矩之道”釋“平天下”,什麼是“絜矩之道”?“絜”是拿在手上,“矩”是木工測繪用的曲尺,絜矩之道就是手裡拿著一個方框,這裡框一框,那裡框一框,看看是否符合普遍標准。這個普遍標准是什麼呢?請看: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后﹔所惡於后,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曾子說的相當啰嗦,生怕讀者看不懂,可謂言之諄諄。其實,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孔子心傳的“恕”道。恕道探討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關系中要避免偏頗,不偏不倚,懂得推己及人,這是《大學》“平天下”的根本人倫法則。在曾子看來,“平天下”不僅是王者之道,一個平凡的人,如果能夠把握“絜矩之道”,在任何的環境中都暢通無礙,這也是一種“平天下”的境界。以恕道平天下,既是曾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亦體現出《大學》以人倫道德統攝政治道德,建立普遍“明德”的思想方向。
曾子出身平民,立足修身,本於忠恕,這種精神氣質體現在《大學》中,形成了以修身立“明德”、以“忠恕”平天下的思想格局,這是對傳統貴族之學的改造,將其拓展為每個人都能實現的天下之學。在“貴族-平民”的文化轉型中,《大學》展現出建立普遍、追尋平等的人文精神,這一精神“百世而不易”,具有永恆的歷史價值。■
(孟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章太炎黃侃研究中心主任﹔陳子昊,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責編 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