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2>>2022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代表委員建言
韓寶生委員:將中華始母華胥陵的修復列入國家重大文化項目         2022年03月07日15:04

2021年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關於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大遺址是實証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資源。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陝西時指出秦嶺是中華民族祖脈、中華文化象征。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源頭的華胥文化,中華民族的母親陵就位於陝西藍田華胥鎮,該陵也是國內發現的唯一存在的中華第一始祖華胥氏的“華胥陵”。

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記》明確記載“藍田為三皇舊居,境內有華胥陵”。國人對藍田華胥陵祭祀從古代延續到了近代。本世紀以來,以考古學家石興邦、中國社科院曹定雲為首的上百位專家學者,通過考察歷史遺跡、查閱史料典籍,得出了影響海內外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結論,形成了《華胥宣言》:華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位於西安藍田的華胥陵是中華民族的母親陵﹔華胥氏是中華各民族的共同先祖﹔中華民族源於華夏,華夏源於華胥。

(一)華胥的歷史印記眾多

1、古代諸多史料典籍對華胥的記載。

《列子·黃帝》:“黃帝夢游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春秋御覽》載“華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李白、王維、陸游等唐宋著名詩人留下700余鴻篇佳作言及華胥。

2、西安藍田境內遍布華胥文化的歷史遺跡。

藍田縣境內從115萬年前的公王嶺猿人,到距今約一萬年的古華胥國遺址,再到周邊灞橋6000多年前的半坡遺址,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脈絡完整而清晰。華胥陵周邊至今仍有華胥陵、華胥窯、三皇廟、仁宗廟等與華胥有關的地名遺址。

(二)華胥文化研究具有深厚基礎

目前,華胥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2001年起,共組織召開全國性華胥文化論壇6次,主題研討會數十次。國內眾多人文社科研究機構從不同視角切入,採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理論方法,揭示華胥文化的內涵,深入研究華胥文化形成、演變及特征,挖掘華胥文化與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

(三)華胥文化具有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

目前華胥陵已引起國家與國內外華人的特別關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在藍田華胥陵舉辦的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吸引了海內外各界人士尋根祭祖,累計參祭人數過百萬。以華胥氏祭祀日作為“中華母親節”的倡議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

(四)挖掘弘揚華胥文化的當代意義

(1)是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石。

華胥文化的形成,經歷了血緣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過程,這種認同至今仍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牢固精神紐帶。華胥文化同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的高度契合性,是我們對內樹立文化自信,對外傳播中華文明,講述中國故事的優質內容和價值支撐。

(2)華胥文化的核心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人類社會之初原始朴質的自然、和諧、平等的華胥精神所蘊含的大同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3)華胥文化把中國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三千年。

學界經過考証認為,華胥時代距今約8000到10000年,把中國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向前推進了3000年以上,對於重新界定一萬年的中國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議:

1、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從中華民族大團結、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重視華胥文化。

2、把項目列為政府重大文旅項目。以保護修復華胥陵為契機,打造全球華人尋根朝聖的聖地、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體驗地。

3、把華胥文化打造成當代的國家新文化名片。

4、把華胥陵祭祀禮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成立國家級華胥文化研究會,不斷深化華胥文化的研究。

專題推薦

  • 民革微信公眾號

    友情鏈接

    中共中央統戰部| 全國政協辦公廳|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全國工商聯| 歐美同學會| 黃埔軍校同學會| 中華職教社| 新華網| 中新社|
    人民網| 團結網| 人民政協報| 中國政協新聞網| 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網中國政協頻道| 中華南社學壇| 畢節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