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食品安全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隻有抓住主要風險,准確研判,精准施策,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的食品安全。”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白清元表示。
關於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白清元提出建議。
梳理完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標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礎性制度。一是全面清理現行食品安全標准,對食品安全標准進行分類歸集,查找標准缺失項,理出矛盾項,對現行標准進行整合,形成在全國范圍內適用的通用標准,清理標齡較長,標准指標門檻過低,無法滿足現有需求的標准﹔二是系統性開展食品危害因子、膳食暴露評估,對農獸殘留、致病微生物等確定科學的限值,建立相關的檢驗檢測標准。三是建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及認証標准。四是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食品安全標准,借鑒國外先進標准,結合我國實際,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標准水平﹔加強食品安全標准基礎研究,重點開展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研究,構建基於食品新原料、新食品添加劑和新材料的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和方法,建立基於污染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風險評估和膳食暴露基礎數據庫,為食品安全標准制修訂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真正實現“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
建立科學完備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一是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布局,全面提升省、市一級檢驗檢測機構的專業能力,擴標提質,做到應檢能檢,檢得全、檢得准、檢得快。二是大力加強食品檢驗檢測共性技術研發,根據監管要求,加快研發非法添加物質綜合篩查技術,食品農獸殘留篩查確証技術,食品質量追溯及真實性分析技術,食品質量控制體系及標准樣品研制等技術研發,提高技術支撐能力。三是加強檢驗檢測保障能力建設,加大設備更新的投入力度和日常檢驗檢測經費的保障力度。
建立務實高效的隊伍素質提升體系。食品安全監管的特點決定了監管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為此,首先要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訓,要建立系統完整的培訓體系。在內容上,要由淺入深、逐步提高,重在進行系統的訓練,避免培訓內容的隨意性和碎片化﹔在形式上,要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特別是要開發一批成熟的實踐課程﹔在管理上,要嚴格規范,避免鬆散無序,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同時,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表彰獎勵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增強隊伍的職業榮譽感、成就感。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體系。食品安全監管鏈條長、環節多、技術性強,必須借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才能適應形勢發展,提高精准監管、協同監管的效能。一是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貫通的食品安全預警平台,實現食品安全信息預警報告、聯合查處、警示教育。二是建立重點風險監測平台,如食品原產地環境污染、農獸藥殘留,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等信息化監測系統,收集、整理、掌握數據,及時預警、防控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三是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將分散在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衛健、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的食品安全相關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共享,通過信息化互聯互通,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孤島”,為全鏈條協同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是部分保健食品注冊批准証書無有效期、無技術要求的“雙無”批件受理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新老批件功能不對應,給基層監管帶來困惑,建議盡快解決老批件相關問題。二是2015年出台的《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已經不適應優化營商環境的趨勢,需強化頂層設計,盡快修訂出台《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三是在食品抽檢不合格食品案件處置中,行刑銜接界限不明確,移交困難。建議組織相關食品安全專家討論明確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具體鑒定標准。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