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桑堅信,1966年5月出生,1998年12月加入民革。建人國際文教集團主席,民革中央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委員,民革浙江省委會祖統聯誼委員會主任。曾任民革杭州市委會常委、祖統委主任。第八屆杭州市政協委員,第九屆、第十屆杭州市政協常委。
我的童年記憶裡,除了在爺爺的教導下識字讀書外,沒有第二件趣事。於是,成為一名教師成了我最初的夢想。在我看來,傳道、授業、解惑是最神聖的事。然而,兒時親人的離散,讓我更加渴望團聚,實現祖國統一就成為我此生最大的夙願。在我的人生中,“教育”和“祖統”是兩個永恆的主題,交織在生活裡,無法割舍。
專注教育 始終如一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我一直把“為什麼辦學校”“辦什麼樣的學校”“怎麼辦學校”這三個問題作為辦學信條。我認為,一個好學校必須有過硬的教學質量,有積極正面的社會評價,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能夠引起學生共鳴。
帶著這種情懷,我創辦了浙江建人專修學院,以高復班作為主打辦學項目,秉承嚴格管理、質量第一的辦學宗旨,大力聘請名師,堅持規范辦學。
辦學工作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之后的幾年,由於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高復生源逐年下降,高復辦學遭遇“寒冬”。但我沒有放棄,堅持把高復做成精品、做出特色。2016年起,隨著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實施,建人高復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全日制在校生達1500余人。2020年高考成績再創新高,一段線以上超200人。建人高復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成為我省高復辦學的品牌。
除了高復班之外,我還積極致力於職業教育的辦學。浙江建人專修學院與多所知名大學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學院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教自考示范助學組織”,被杭州市教育局授予“杭州市專修學院辦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
后來,我在原有基礎上成立建人國際文教集團,涉足中小學教育,開始新一輪跨越式發展。2012年創辦杭州仁和實驗學校,2014年恢復高中辦學,2015年恢復初中辦學。短短幾年時間,初、高中在校生已達1200余人,教學成績顯著提升。接下來,我將把提升學校內涵發展作為辦學目標,重點打造美術教育,使其成為學校特色辦學項目,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
捐資助學 精准扶貧
1999年,我跟隨杭州市考察團去淳安縣富文鄉考察。從淳安縣到富文鄉,車子在泥路中顛簸了三四個小時后,來到富文鄉中心小學。學校的簡陋狀況讓人大吃一驚。時已寒冬,學生卻還睡在涼席上。孩子午飯吃的是干菜和米飯,因為考察團到來,這天的菜裡多了零星的幾塊肥肉。孩子們說,這是他們吃過的最好午餐。
在我強烈要求下,校長把一個特困生介紹給我。我當即與他結對,每年資助2400元,直到義務教育結束。孩子很爭氣,考上了高中,於是我繼續資助,直到考上浙江大學。現在,他已從美國研究生畢業,與我一直保持聯系。
回杭之后,我又拿出40多萬元給中心小學建樓,10萬元買教學設備。富文鄉為了表示感謝,以我的名字為學校命名,並請我擔任名譽校長。
我還號召自己學校的師生奉獻愛心。每年“六·一”兒童節,我都會組織學生愛心捐贈,與富文鄉中心小學學生一對一結對。這個活動持續了近十年,直到山路開通,富文鄉毛竹外銷,他們的生活得到徹底改善。
貴州納雍是民革中央定點扶貧地區。2005年,我隨同民革中央一起去考察。在納雍,一年800元的學費對很多家庭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很多孩子基本讀到初二就輟學了,跑去沿海地區打工來養活自己,減輕家庭負擔。
我與縣教育局達成協議,由我出資20多萬元建校舍,配備專業的多媒體教室,新建的納雍堅信職業技術學校挂牌在納雍職業高中內。我又拿出10萬元連續資助三屆學生免費讀完職高,數十個孩子因此受益。他們畢業后,我還介紹幾位成績優異的學生進人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大型企業工作,得到納雍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肯定。2007年,我被授予“貴州納雍榮譽市民”稱號﹔2010年,我被中華職教社評為“溫暖工程先進個人”,受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接見。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除了捐錢以外,就是盡力幫助災區孩子。我特別安排集團旗下的杭州仁和實驗學校(原仁和外國語學校)面向災區招收一年級新生,或父母在浙江工作的災區孩子,學費、食宿費全免,直到小學畢業。當時從災區來了60個孩子,組成兩個班,2014年全部畢業。有些孩子還想繼續留在杭州讀初中,我再次幫他們找到理想的中學。不久前,其中一位學生還給我發來短信,他在今年高考中,以優異成績被成都中醫藥大學錄取。
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多年裡,我不僅對外捐資助學,也對自己學校的貧困生格外關注,減免學雜費,提供生活補助等。多年來,我在捐資助學方面的投入達數百萬元以上。
祖統工作 入腦入心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統戰工作時指出:“世界上什麼事情最難做?應該就是爭取人心了。”我從沒把祖統工作當作任務來完成,而是當作責任和使命。我認為要做台灣人民的工作,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大陸,即先“入眼入耳”,之后才能“入腦”﹔“入腦”之后,改變他們固有的認知,繼續深化,才能“入心”。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就深入台灣,專門讓台灣親戚給我介紹那些對祖國統一有疑慮或排斥統一,甚至有“台獨”傾向的台灣居民。我知道這麼做可能費力不討好,但如果大家都避重就輕,祖統工作就難有突破性進展。
孫先生就是我在這樣的探索中認識的。孫先生是台南地區的中產階層,排斥統一,主要原因就是嫌大陸落后,不夠民主。最初,我沒有向他介紹大陸的實際情況,只是一起喝茶閑聊,隻希望他能來大陸看看真實情況。我說動孫先生參加了廈門的旅行團。
果然,這次旅行后,孫先生對大陸有了新認識。回台后,他打電話給我說,他發現大陸有做得比合灣好的地方,之前的某些成見有所改變。我再次入台時,主動約了孫先生和幾位台灣朋友聚會。互遞名片時,我順勢向他們介紹了大陸的民主黨派情況,大家自然而然了解了大陸的多黨合作制度。
慢慢地,孫先生開始自己組團來大陸參訪,隨行團員都是曾經和他一樣排斥統一的人。我不僅在杭州接待,還專程跑到北京接待他們。我相信就地交流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祖統工作隻有這樣,才是真正做到“入心”。
經過多年頻繁交流,孫先生由原先立場堅定的“台獨”分子,到現在鬆口承認,“兩岸可以談戀愛、同居,甚至適婚。”現在,我的很多朋友都跟孫先生成為了朋友,令人欣慰。
2008年開始,我更加注重兩岸青年交流,經常為杭台兩地青年考察、訪問牽線搭橋,既有學校間互訪,也有民間友好訪問。目的就是讓兩岸青年熟絡起來,通過多元化交流,促使兩岸加深了解。
這些年,我為祖統工作不遺余力。曾擔任杭州市下城區“三胞”聯誼會長二十年,擔任杭州市台胞台屬聯誼會副會長兩屆,擔任民革杭州市委會祖統委主任四屆。作為民革中央祖統委委員,我也經常參加有關調研考察工作,執筆撰寫涉台參政建言材料並被民革中央採用,2015年、2016年連續受到民革中央表彰。
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肩負教育和祖統兩大重任,我一直在探索,不曾停下腳步。我堅信,二者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為之努力,此生無悔。
和時任民革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民革杭州市委會主委陳重華參訪台灣,在野柳合影
作者:民革浙江省委會 攝影:民革浙江省委會 核稿:劉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