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馬傳喜帶去了他最新培育的高產、多抗小麥種子。“我是搞小麥育種的。我們出的品種,應該說,最近5年裡面每年出一個國家級的品種,而且它的表現都相當優秀。這就是我們國家立足於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的偉大的一個決心。”馬傳喜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採訪時說。
中共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馬傳喜圍繞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體系,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建言獻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如何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穩定數億農民的生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建設農業強國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
馬傳喜在提案中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關鍵是如何克服經營規模小、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農業科技存在明顯的短板等因素的限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體系。
他認為,建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耕文明,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運用現代科技,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能和生產效益。
為此,他在提案中建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努力擴大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產能。擴大糧食作物產能,增加生產面積已沒有潛力,關鍵在提高單產。物資投入較大的小面積高產競賽,因為栽培環境與生產實際差距較大,並不是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或區域整體增產的有效路徑。因此,建議分四步走: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把土壤肥力和抗災能力再提高一個台階﹔培育產量潛力更高的優良品種﹔研發符合目標產量的栽培技術集成模式﹔通過“小田變大田”增加農戶生產規模,優化各生產要素的配套實施。
改善設施裝備水平,加快提升重要經濟作物的產值和效益。高效經濟作物,如蔬菜、水果、設施農業等,多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周邊或交通便利區域,承擔著“菜籃子”保供任務。由於其單位面積土地產值高、機械化程度低,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因此,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小棚換大棚”工程,擴大設施內農事操作空間,發展小型適用機械,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產量和總供應量。建議在糧食主產區、村鎮周邊也要發展一定的菜園地和設施農業,以消化吸收因糧食規模經營產生的富余勞動力。
以園區建設和裝備現代化為抓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主要包括特色蔬果、中藥材、花卉、規模養殖業等產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標准化、流程化,系統配套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加工附加值。包括兩個方面:要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以此帶動周邊農業生產按區域集中,形成相互銜接的產品鏈條﹔要推動種養業的規模化,以此配套建設相應的加工基地、(冷鏈)物流和交易市場。
開發特色多樣的生態產品,保持可持續性發展能力。以丘陵山區為重點,開發多樣化的生態產品。注意保護原產地、農業文化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謹慎實行“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更多注重生態資源的經濟、社會、生態多樣性功能。要將小農生產、產業幫扶、勞動就業與生態資源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建立政府、市場和社會相結合的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通過品牌化、生態認証、地理標志認証等,提高小農生產與服務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安徽民革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