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海關總署今年1月發布2022年我國外貿“成績單”,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外貿頂住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比2021年增長7.7%,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雲南省委會主委於干千在調研中發現,現有規則運用和參與全球治理仍存在問題與短板。他指出,在規則應用上,高標准經貿規則通常由發達國家和上游國家主導,我國參與制定的規則和應用不足。
於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於干千提交了《關於以制度型開放引領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建議》。他建議強化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上的重要載體功能和定位,持續推進首創性、集成性、差異化改革創新。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疫標准體系,推進農產品出口的標准化管理,鼓勵企業參與並推進標准的制定。探索實施靈活、多樣、透明的管理措施,例如變“禁止准入”為設置特別篩選程序等。
“加強與自貿伙伴方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完善原產地核查和通關協調機制,進一步提升簽証的准確性和規范性以及智能化,提升進出口企業享受原產地規則優惠的水平。”於干千表示。
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開行、2021年中老昆萬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等都對對外貿易產生積極影響,但其仍然面臨多方規則對接難題。例如,國際貨運列車運輸技術標准不統一,沿途換車、換箱降低了物流時效等。“這反映了對外經貿中規則對接方面的難題。”於干千說。
“我國經貿規則與國際經貿規則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具體反映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准入、國民待遇、土地使用、簽証、稅收體系、通關效率等方面。”於干千表示。
針對這些問題,於干千提出,要制定中國政策的解釋文件,密切跟蹤經貿往來國家在規則范本注釋方面的態度和實際做法,減少爭議糾紛。以國際論壇推動國際雙邊、多邊制度協商與合作。深化制度型開放與國際規則的融合對接能力,在貿易、投資、數字經濟、供應鏈構建、金融、知識產權保護、人員流動、貿易救濟措施和貿易糾紛仲裁等諸多領域進一步加強制度對接。
來源: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