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福建
提升鄉村農田水利建設 兩岸基層共話“河禾融合”     央廣網記者 龔雯    2023年06月30日10:57

為期4天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於6月29日在福建平潭落幕。“在提升城鄉水生態環境、推動農田高效利用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創雙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增進兩岸人民的生活福祉。”民革福建省委會主委夏先鵬在交流會開幕式上如是說。

交流會期間,150多名兩岸農田水利專家與基層民眾齊聚平潭,以“河禾融合 水美鄉村”為主題,交流探討契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兩岸農田水利合作向范圍更廣、層次更高、融合更深的方向邁進,共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圍繞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河禾融合發展、水生態水環境保護修復等議題進行研討﹔前往平潭·龍海閱讀小鎮、北部生態廊道、大練島等地,實地交流現代農業、水利工程建設與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體驗夏日嵐島之美……兩岸農田水利專家、基層民眾共同開展主旨交流與實地考察后,紛紛表示在交流與分享中加強了思想共識、增進了情感,希望能有效促進兩岸優勢互補、互惠雙贏。

架起兩岸基層“連心橋”

“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根基深厚、成果斐然,長期以來,不僅攜手實現了農田水利事業的長足發展,還在實際交流與合作中增進了解、深化友誼。”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張慶盈在27日舉行的開幕式上通過視頻致辭表示,此次交流會聚焦水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希望能推動創造惠及兩岸同胞的合作成果,在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中,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本次交流會由民革中央、水利部主辦,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促進工作委員會、中國水利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民革福建省委會、福建省水利廳、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共同承辦。

據悉,該交流會自2012年舉辦以來,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建立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機制,凝聚兩岸融合發展共識,注重基層交流、互動體驗和成果轉化,進一步融合民意、凝聚民智、服務民生,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唯有密切交流,彼此間的溝通才能更加順暢。”台灣中華農業暨水利事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添成表示,福建與台灣兩地距離相近、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似,兩岸同胞血濃於水,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閩台兩地應擴大交流層面,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海峽論壇是民間交流合作的盛會,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更是以兩岸民生共同需求、農田水利為紐帶,為兩岸同胞保護水生態,傳承水文明,共享治水經驗,共建水美鄉村搭建了重要平台。”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副書記吳禮源說,這是一座促進心靈契合的“連心橋”,通過交流會唱響兩岸情。

兩岸鄉村共話“河禾融合”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二級巡視員劉雲波闡釋道,這些年,大陸農田水利工作探索創新,在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為鄉村振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迎來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新挑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需求,以及難得的歷史發展新機遇。兩岸水利同仁攜手合作,能共同推進兩岸農田水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交流會的主旨發言環節,兩岸水利、農業界嘉賓為兩岸鄉村農田水利事業融合發展建言獻策,分享專業觀點與實踐經驗,共話期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晏清洪說,農業是我國第一“用水大戶”,節水潛力最大,要通過宣傳讓農業節水理念深入人心,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開展研究工作,在實際生產過程達成各方共識與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台灣海峽水利暨農業科技發展協會總會理事長謝敏怡長期從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在她看來,台灣的一些相關模式和經驗很值得拿來大陸切磋,“比如說灌溉、用水和清污,我們是發動農民自主管理,由團體發動和協助大家來做這些事情。”

台灣中華農業暨水利事業發展協會簡傳彬帶來了農村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他以更系統地理解人與自然關系、採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方法解決問題為基礎理念,分享了台灣在水管理、農田和“農村再生”方面的經驗。“啟發居民發展意識,構建永續發展目標﹔引導自主學習、盤點社區資源,凝聚社區共識和願景﹔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和環境改善,建立系統的農村培訓機制。”簡傳彬表示,這樣能推動農村實現生根、深耕和更深發展。

“河禾融合理念是平潭最先提出,我們提倡把相關要素結合起來發展,破解水資源緊缺、土地要素保障難的問題,以河禾融合加快平潭人水和諧共生現代化。”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生雄表示,平潭打造“水+”新模式,城鎮型以保護修復為主,適度建設濱水田園生態緩沖帶,提升河道兩岸生態環境,打造田園風光、城市生活﹔鄉村型則優化鄉村產業布局,打造集農業、旅游、研學、康養等四位一體的現代化美麗鄉村。

閩台農田水利深化融合發展

第一次來到平潭,台胞謝敏怡在參觀考察時熱情洋溢。她說,“我知道平潭以前是漁村,現在我們看到這裡開發得非常好,希望能學習一些經驗。”

交流會的考察活動中,百余位兩岸農田水利專家、基層民眾在平潭·龍海閱讀小鎮、北部生態廊道、大練島、壇南灣等地,深入了解當地鄉村和水利發展情況﹔走進平潭澳前客貨滾裝碼頭、平潭跨境電商園、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體驗閩台融合與兩岸共同家園建設的惠民舉措,探尋閩台歷史淵源。

平潭·龍海閱讀小鎮以鄉村田園風光、農耕文化“小棲息”氣質,為助力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增添亮點。位於該小鎮的六橋湖省級水利風景區,微風徐徐,碧波蕩漾。當地在水庫周邊建設垂釣基地,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這邊的風光很美,如果能擴展一些文化元素和民宿等配套設施,相信會發展得更好。”一名參會台胞如是說。

閩台澳美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裡,連片的火龍果藤迎來了首次開花。夜晚基地補光燈打造的“燦爛星海”和嬌艷欲滴的黃白花朵讓兩岸嘉賓流連忘返,他們伴著美景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經驗。金井片區澳尾村借鑒台灣精致農業發展經驗,於2021年底以“村集體+企業+村民”發展模式,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打造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閩台澳美農業發展(平潭)有限公司總經理、台胞林素芳表示,今年基地的紅龍果長勢良好,總產量預計達350噸。她的團隊還計劃在平潭打造金針菜種植基地。

農田水利建設是實現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地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近年來,福建大力推進鄉村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加大水利建設投資,“一閘三線”、羅源霍口、泉州白瀨等一批重大項目有序推進,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等機制,河湖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性改善。

“福建落實並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閩台兩地地理環境相似,氣候條件相近,經過多年的兩岸農田水利交流合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夏先鵬介紹,近年來,閩台基層民眾均以線下或線上方式,推動兩岸共同探討海島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系統治理創新,分享治水經驗,互學互鑒、共享成果,打造新時代田園綜合體,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來源:央廣網,記者:龔雯)

專題推薦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