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心主要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然而,部分地區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干、群眾看”“各級政府熱火朝天、基層群眾冷眼旁觀”的現象,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當前,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所在,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面,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証。
貴州省政協委員、民革貴州省委會秘書長李雲霞在調研中發現,造成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有些脫貧群眾的發展意願不強,部分脫貧群眾的發展能力不足,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發展基礎不穩。
為此,李雲霞委員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多措並舉提振脫貧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發展精氣神。針對每個村詳細制定發展規劃和幫扶措施,有針對性地選派幫扶工作隊和解決配套資金,真正做到精准幫扶、有章可循、規劃指導、按需幫扶。需要激發群眾的廣泛參與,發揮基層村級組織自治和村級一事一議政策,把群眾的意見建議盡可能地吸納到工作決策當中。在具體項目建設中和村務管理、村域治理中,保障貧困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讓群眾充分感受到尊重和價值。需要強化自立自強教育,讓脫貧群眾樹立不懼困難、大力發展的堅定信念,樹立自強意識、感恩意識、進取意識和勤勞致富意識,充分調動和激發其內生動力。
二是多元融合促進形成產業發展的全新機制和新型模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廣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完善產業鏈,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鄉村企業。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提高保險覆蓋面,豐富保險品種,為農業經營者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引入市場化風險分擔工具,讓企業、農戶和消費者建立起利益連接機制,強化風險共擔。加強政策支持,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分解轉移農業風險,解決群眾對農業生產中的后顧之憂。要科技賦能產業升級,通過引進和示范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推動更多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向鄉村地區涌流。大力促進校地合作,開展科技下鄉等活動,高質量打造“縣域科技成果推介對接會”等科技成果轉化品牌,為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搭建有效對接平台,提高農業產業機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
三是城鄉一體統籌推進扎牢鞏固提升的發展基礎和籬笆。要推進城鄉服務連接,有序推進城鄉之間資源配置的雙向流動,一體推進,將道路、生態、飲水、供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一體保障,整體提升。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上,將會議、養老、團建、研學、培訓等帶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業態作為鄉村發展的新產業,為鄉村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保障和政策傾斜。要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傾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以稅收減免、貼息貸款、創業獎勵等政策引導支持人才向農村流動,為農村發展持續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應吸引社會資本多元投入。借鑒上海人在浙江農村掀起投資熱潮的經驗做法,倡導“城裡有房、村裡有院”的休閑度假養老生活方式,在土地、財政、稅收等各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從政策和金融等方面明確具體的配套方案,大力度支持社會資本下鄉,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