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北門中醫醫院常務副院長王遵來擬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提交《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 需要強大專業護士隊伍建設的提案》。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根據2023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97億人,佔比21.1%。另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預測,到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5億人,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王遵來認為,老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議題就是健康,而老有所醫、醫養結合的核心不是治療,而是護理。他指出,加強老年護理建設,精准對接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一支強大的護士隊伍。
因此,為化解人口老齡化趨勢與護理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王遵來從三個方面提出加強專業護士隊伍的建議:
一、強大護士隊伍建設,關鍵在突破重點難題。
社會上認為護士是簡單體力勞動者,是伺候病人的“服務員”﹔醫療機構“重醫輕護”,覺得護理項目收費低,護士不能為醫院帶來更多收益,進而減少護士數量、壓低護士待遇﹔家長和考生認為護士既苦又累,醫患關系緊張造成心理壓力大,不願報考護理專業﹔工作壓力大,長期超負荷勞作,身體健康和家庭生活均受很大影響。這些錯誤觀念和做法,仍然廣泛存在於社會當中,要達到全社會理解和支持護士,在國家層面上,加快制定護士法,用法律來保障其合法權益。在精神層面上,提升護士職業榮譽感,對護士的職稱晉升、獎勵評優等,優先向一線和基層崗位傾斜,充分有效的調動護士的積極性,通過正面引導,使社會更加認可護士的付出與奉獻,形成更加關心和愛護護士的社會氛圍,護士也能感受到尊重,覺得臉面有光。在物質層面上,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與激勵機制,讓護士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環境更好。
二、持續提升護理服務能力,不斷拓展護士服務領域。
通過持續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實施“護士服務能力的提升工程”、全面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等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切實發揮優質護理資源的幫扶帶動作用,通過下沉或輸出管理、培訓、技術等方式,幫助提高基層護理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護士隊伍建設,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基層護士培訓力度,切實提高其老年護理、康復護理等專業服務能力。同時,護理工作要在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實施老年護理服務發展工程,推進護理工作在老年健康工作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完善護士多點執業制度保障,建立社區醫院與老年人家庭醫療契約服務關系,借助“互聯網+”的新業態,增加“上門出診”“定期家訪”“醫療護理服務購買”等護理服務新模式,努力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服務,讓老年人看病就醫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三、完善終身教育,培養更多優質專業護理人才。
護理教育分為學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學校教育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人文品質培養,在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五個方面的培養,即“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畢業后教育則要在培訓內容、培訓階段、培訓師資隊伍、培訓效果和考核手段等方面加強完善﹔繼續教育需要更有效的護理繼續教育體制和更完善的效果評價機制,注重老年護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專科護士的培養,從而培養一批適老服務的、專業技術過硬的護理人才。(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