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歷史長河中,1949年,新中國於萬眾矚目中誕生,這是開天辟地的偉大時刻。回顧往昔,新中國的建立、建設以及后續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每一步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與智慧決策。其中,“統一戰線”作為黨的三大法寶之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建立新中國的征程中,它凝聚各方力量,匯聚民族智慧﹔在建設時期,成為連接各方的堅實紐帶﹔改革開放浪潮中,它更是攜手各界,為發展開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7月29日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對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提出的“十二個必須”,是黨的統一戰線百年發展史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統戰工作的根本指針,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十二個必須”中的第二條指出:必須解決好人心和力量的問題。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這是黨治國理政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的“十二個必須”,對於其中關於“人心和力量”的重要論述,感慨頗深,深受啟發。基於我家三代人的經歷與記憶,來談一些淺顯的體會。
建立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一直是我家祖輩的夙願。我的外祖父張鳳翙(1881-1958),原籍河南沁陽,生於陝西西安。早年被清政府選中派往日本留學,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其間加入同盟會。回國后任陝西新軍混成協司令部參軍官兼二標一營管帶。1911年10月22日,響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外祖父被推舉為起義總指揮,帶領陝西新軍一舉光復西安,推翻了滿清政府在陝西的統治,被中華民國軍政府任命為軍政府秦省都督。
在袁世凱擔任北洋政府大總統之后,外祖父張鳳翙被調往北京,封以揚威將軍虛名,行動上受到嚴密監視。直到袁世凱死后,才脫離危險,此后一直在北京居住,曾任國會參議院議員。“七七事變”爆發第二天,外祖父乘飛機返回西安,力主全民抗戰到底。國民政府、陝西省政府先后聘外祖父為顧問、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議會參議員等職務,襄助抗戰事宜,外祖父積極從事,做了不少有益於抗戰的工作。
1943年9月,外祖父張鳳翙在重慶出席國民參政會期間,周恩來副主席專程前往他下榻處看望他,周副主席傾聽了外祖父對當前時勢的看法,還專門就毛主席到重慶來的安全問題征詢意見,外祖父對此分析后說,“在現在的情況下蔣是不敢動手的,而且他還必須保証毛先生在重慶不能出任何問題。”周副主席來看外祖父時,我母親當時也在場。周副主席臨走時,還很親切地詢問了我父母的工作生活情況,我母親一一作答,周副主席又說,歡迎你們有機會到延安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黨開展對民主人士的統戰工作由來已久,工作非常細致周到,以情取人心,以理服人心,真正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誠如毛澤東主席早就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首先就是“統一戰線”。外祖父張鳳翙1941年起擔任了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每次到重慶開會都與同是參政員的中共黨員一起交流,深受中共各項主張影響,也結交了不少中共方面的朋友。據我母親回憶,家中存有劉少奇、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的名片。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主政陝西的胡宗南撤退前接蔣介石命令,為了使西安較有影響力的民主人士不被共產黨所“利用”,外祖父及一些重要士紳被胡宗南用軍用飛機裹挾到漢中,外祖父等人堅決拒絕前往台灣,胡宗南面臨解放軍大軍壓境,“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隻得派飛機送他們到蘭州。三個月后蘭州解放,彭德懷司令員親自宴請外祖父等一行人,以表示深切慰問。外祖父在宴會上說,“共產黨是宣哲清明,其言無理之不道,其行無事之不當,確是挽救此殖民地危亡中國的大救星,回陝確以秋葉余生,貢獻新中國的建設。”
1949年12月,外祖父由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委員會會議批准,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外祖父張鳳翙年近古稀,迎來了他政治生涯中的春天。有人做過統計,他是辛亥革命各省都督中參加中共領導之人民政權唯一一人。外祖父無疑是幸運的,正是在黨的“統一戰線”的引領和感召之下,他毅然決然地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從而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晚年,他得以順遂心意地去做那些在辛亥革命時期難以達成的事,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父親張覺亞、母親張月昭滿懷熱忱地投身於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為實現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景不懈努力。因有兩位兄弟在台灣空軍任職,解放之初,父親參與市委統戰部的對台宣傳工作,撰寫稿子、家信,父母多次參與廣播錄音,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向台灣廣播。在我讀小學一年級時,也曾參與了一次對台廣播錄音,這是上海廣播電台對我們家庭的一次實況採訪錄音。其主要內容是展現解放前后,我國機床工具工業以及我們家庭生活的變化。我的“戲份”較少,由於不善於表演,屢錄屢錯,編導無奈之下將我的台詞縮減到僅剩下三個字。毫無疑問,這次錄音也通過福建前線向對岸播出了。
后來父親參加了市政協的台胞台屬學習組,並被吸收為市政協委員、常委,當選虹口區人大常委會委員。
記得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一句話:“海外關系是個好東西。”我認為這句話內涵極為深刻,意義極為深遠,至今仍未過時。正因為有了這句話,統戰工作的范疇更廣泛﹔正因為有了這句話,當時大批背負著海外關系包袱的家庭和個人,能夠輕裝上陣,為改革開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奮力作出貢獻。往昔,統戰對象仿佛是個貶義詞,一說“這家人是統戰對象”,就好似低人一等。而今則不然,延伸鄧小平的那句話來講,可以說,成為統戰對象也是一件好事。
80年代初,閘北區委統戰部安排我參加區政協台胞台屬學習小組。1984年,區政協吸納我為第六屆委員會委員,此后我連續擔任了七屆區政協委員。1987年,我光榮地加入了民革。因積極履職,我獲得了領導與黨員們的肯定和信任,先后當選為支部主委和區委委員、區委祖統委首任主任,任職期間,積極開展祖統工作,成績斐然。
1989年,我們組織開展了“給台灣和海外親屬寫一封好家信”活動,組織撰寫對台宣傳稿件。據統計,四年時間,本區民革黨員共撰寫了近300篇對台宣傳稿,其中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團結報》《羊城晚報》(海外版)等報紙上發表的稿件超過100篇,還有各大電台對外廣播的稿件超過27篇,在香港《民報》、美國《北美洲報》等海外報刊發表的超過35篇。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緩和,兩岸人員往來增多,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祖統工作有了新課題。祖統委中的黨員積極撰寫提案,主題涵蓋政策咨詢、投資環境、法律服務、婚姻、經濟糾紛等,力圖開創祖統工作新的局面......
如今我已古稀,退休多年,但仍擔任民革靜安區委祖統委委員和《傳承》編委。身為民革老黨員,我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守政治信仰,堅持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與新型政黨制度。我要繼承發揚老一輩與中共風雨同舟的優良傳統,積極投身祖國統一大業,發揮民革在促進統一工作中的特色與優勢。
涓涓細流,匯聚成川。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然而我堅信,水滴可穿石,聚沙能成塔。我甘願成為這一滴水、這一粒沙,為祖國的完全統一大業奉獻自己應盡的力量,因為,這便是我作為一名民革黨員的責任所在。
1950年6月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
前排左起:張鳳翙、陳叔通、毛澤東、李濟深
張鳳翙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對台廣播家信用稿通知(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