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4>>與祖國共成長、與民革同奮進>>一等獎
馬志偉:與祖國共輝煌  與民革同筑夢         2024年11月28日13:02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見証者與參與者。我,一個生於1952年金秋,沐浴著新中國第一縷陽光的孩子,自小便在祖父馬佔山——一位抗日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跡中汲取力量,那份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誼,如同種子般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伴隨著我與祖國共成長的每一步。歲月如梭,世事如潮,歷史的車輪駛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偉大時刻、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的重要節點。值此舉國歡慶的美好日子,作為一名民革老黨員、一名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和六屆省政協委員的老同志,我無比地激動與驕傲,感慨萬分,也滿懷豪情。

七十五年滄桑巨變,回顧75年的歷史征程,我不禁感慨萬千,我見証了祖國從貧瘠到繁榮的偉大蛻變,見証了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七十五載伴我不忘的初心,七十五載承接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夢,七十五載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奮進昂揚的新紀元,七十五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榮之路、復興之路、偉大之路!

75年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通過協商建國的方式,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協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走過輝煌歷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傳承著一家三代政協委員的情結,成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見証者、親歷者、奮斗者。我的祖父是1931年11月4日,黑龍江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江橋保衛戰的馬佔山將軍。祖父一生愛國抗日,追求進步,順應歷史潮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民族解放、國家的和平解放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爺爺寓居北京。1950年6月初的一個早晨,他接到毛主席托人打來的電話,邀請出席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爺爺接電話后,心情非常激動,但因疾病纏身,沒能參加會議。對此,他遺憾一生。11月,他見自己的病轉重,叫女婿陶英麟代筆,給長子馬奎、次子復興,孫兒慶六、慶祥等親人,留下了感人的遺囑:“……我親眼看見中國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之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現,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中之新型國家,已建設起來。我雖與世長離,但可安慰於九泉之下。我囑爾等務須遵照我的遺囑,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誠心誠意去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斗到底,實事求是做事為人,不可稍懈”。在童年的記憶裡,爺爺的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一生經歷了五件大事,一是在“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危難時刻,率先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激發全民抗日的精神﹔二是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向張學良建議以國家為重,不要殺害蔣介石,並在《對時局宣言》上簽名﹔三是在盧溝橋事變后被任為東北挺進軍司令,積極參加了綏遠保衛戰、陰山血戰等抗日戰爭﹔四是抗戰勝利后,堅決反對內戰,拒不赴任,寓居北京﹔五是積極響應共產黨號召,參與和平解放北平的活動。祖父的一生是以身許國、追求進步的一生,他的英雄壯舉,不僅是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和奉獻,更是對后輩深沉的激勵和引領。在祖爺的感召下,我的父親馬奎作為民革黨員、北京市政協常委,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培養下,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在人民政協的平台上為團結各族人民、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行社會改革、發展統一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

我出生於剛剛誕生不久的新中國,度過了幸福童年,讓我終身難忘的幸福時刻是,1959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父親領著我應邀到懷仁堂參加全國政協舉辦的文藝演出招待會。演出前,坐不住的我路過懷仁堂休息室時,聽見裡面有說話聲,便把門推開一條縫朝裡張望。正和幾位首長交談的周總理,看見了探頭探腦的我,笑著向我招手讓進去。周總理將我抱起來放在自己腿上,親切地問:“你是誰家的孩子呀?”“我是馬奎的兒子。”我回答。周總理略微仰起了頭想了一下說:“噢,我明白了,你就是抗日愛國將領馬佔山將軍的孫子嘍。”周總理撫摸著我的頭深情地說:“你爺爺是挺起民族脊梁的英雄,你要向爺爺學習,長大后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從此,懷仁堂休息室的情景和周總理的話,永不磨滅地銘記在我的心靈中,溫暖激勵著。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我經歷了黑五類子女——知青——鐵路工人——領導干部等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1968年9月,正值青春年華的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黑龍江省黑河地區下鄉。知青生活,雖然艱苦,但我潛心學習農業耕種知識,兩年便把庄稼地裡的所有農活干得像模像樣,深刻理解了土地與農民的深厚情感,磨礪鍛鑄了我堅毅、果敢、曠達、質朴的性格,也更加堅定了我為人民服務的信念。1971年,18歲的我隻身一人來到了青海,在西寧鐵路分局干起了鐵路工人當中最危險最辛苦的制動員、連接員工作,在青藏高原這片神秘而壯麗的土地上,我傾注了全部的熱愛與心血,用汗水澆灌夢想,用雙手書寫青春,體驗著國家建設初期的艱辛與希望。我在青藏鐵路公司一干就是34年,我親歷了青海鐵路事業的發展過程,也深感高原鐵路運輸發展的緩慢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建設青藏鐵路的情與構建高原鐵路網的魂,始終牽繞著、激勵著我為青藏高原鐵路事業的發展去努力、去奮斗。從鐵路工人到青藏鐵路后勤總指揮,我走遍了大江南北,雪域高原,見証了天路的奇跡。同時,青藏鐵路線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根電線杆,也見証了我與同事們歷經高寒缺氧、風霜雨雪、攻堅克難的努力和付出。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我,一直銘記著祖父、父親作為政協委員的家國情懷,渴望著走上參政議政的政治舞台,1985年我被推舉為第五屆青海省政協委員,自此,我的工作、生活開啟了新的一頁,祖輩的榮光,組織的培養,我的初心都激勵著我賡續父輩基因,傳承報國情懷。十年之后,我於1995年9月加入了民革組織,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轉折,在這個充滿民主、和諧、團結、進步、友愛的大家庭裡,我得到了民革組織的關心和培養,不僅經歷了身份的轉變,更在思想上、能力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努力成為黨和人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幾十年來,我由一名鐵路工人成長為多黨合作的一員,從一個參政議政的門外漢成長為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積極參加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舉行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和情況通報會等高層次政治協商活動。在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中,更是積極獻策,坦誠進言,發表意見,許多意見建議得到國家有關部委、中共青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採納。民革成為我的精神家園,成為我繼承優良傳統、報效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我用40年的時間踐行“當好青海人,做好青海事”的誓言,為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建言資政,呼吁奔走。從建議將抗戰史由八年改為十四年、建設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格庫鐵路、海北州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試驗區,到呼吁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理、湟水流域高標准基本農田整治、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國家公園……,無數件發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伏案思考,一項項重大戰略和項目的落地,像一個個裡程碑深深烙在我心底,成為我一生最寶貴的記憶與財富。回顧我與祖國共成長,與民革共筑夢的一生,我深切體會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一項偉大的政治創造,身為民革黨員,我有幸成為這一制度的實踐者、推動者、維護者,並在全國政協“委員講堂”和中國社科院“文瀾講堂”中現身說法,把我們這代與共和國、人民政協、多黨合作事業同成長、共命運的經歷和感悟分享給后輩,激勵引領他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我的一生是與祖國共輝煌,與民革同筑夢的一生,我深愛著青藏高原這片神秘廣博、融入我青春和生命的土地。回顧我傳承愛國家風,從基層一步步走來,最終成長為青海省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的政協委員,第九屆的政協委員、常委和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青海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青海省政協副主席、民革青海省委主委時,我們一家以三代政協委員的努力和奉獻見証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人民政協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走過了輝煌歷程。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作為一名72歲的民革老黨員,我仍然堅守在青海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余熱……我還有幸激勵、培養子女傳承家國情懷,加入民革組織並繼承優良傳統。我的兒子馬羲緣、侄女馬珺都先后加入民革,在多黨合作事業的舞台上展現出積極作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將和子女們繼續秉持祖父的教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步伐,講好多黨合作故事,講好傳承故事,講好民革故事,與祖國共輝煌,與民革同筑夢。我相信,隻要我們攜手並進,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目標。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個更加繁榮富強、和諧美麗的中國,在世界的東方傲然挺立!

專題推薦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