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站在時代前進的洪流裡,回首黨走過的路,75年的篳路藍縷,75年的櫛風沐雨,75年的艱苦奮斗,無不讓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百年滄桑,縱覽神州,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全民脫貧闊步奔小康。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家國相連。細看小家三代人的奮斗歷程,一個小家的住房由土坯房、磚瓦房到小區房的變化,正是一個國家巨大變化的細微縮影。
祖輩的回憶:無法安身的蘆葦棚
解放前,祖輩住在月田區黃岸公社鄧坊大隊一個叫港墈上的地方。祖父雖然是農民,但飽讀詩書,能說會算會寫,頗有經濟頭腦。他經常往來岳陽城區,發現洞庭湖船上的煤炭生意好做,於是在街河口碼頭租下兩個門面,做起了煤炭和洋布批發生意。祖父生前回憶說,那時的錢好賺。賺了錢后,祖父就在老家修建了一棟明三暗五的房屋。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大辦水利”方針指引下,1958年,岳陽縣第一次修鐵山水庫。為支持國家建設,祖父背井離鄉,拖家帶口步行20多裡山路,來到公田鎮,再從公田坐燒炭火的汽車到榮家灣。到榮家灣后,改乘火車到岳陽。又從岳陽的北門渡口乘大機帆船,到對湖的蘆西灣。再從蘆西灣穿蘆葦林、越大堤、到挂口、過濠河,來到君山農場總場自成垸五分場二隊的上肥洲。住的是低矮的房子,全是用樹支撐連接的木架子,再在上面蓋上厚厚的蘆葦,屋上無片瓦。牆的四面及中間的隔牆,也是用扎好的蘆葦圍成的。本來湖區的風比山區要大,冬天,北風鑽過蘆葦的牆壁呼呼直叫,屋內似乎比外面還冷。更糟糕的,正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屋頂覆蓋的蘆葦被湖風刮走是常事。
1959年3月6日,鐵山大壩筑至15米高程時,恰遇罕見春汛,大壩被洪水沖垮,岳陽縣因財政困難,大壩暫時無力修復。聽到鐵山水庫停建的消息后,1962年,祖父攜家帶口逃離蘆葦棚,返遷到魂牽夢縈的月田老家。
飽經滄桑的土坯房
因修鐵山水庫,此前的一棟明三暗五的房屋早已拆除。回來后一家人居無定所,祖父隻好重新開基,用田泥扮磚制瓦,然后在土窯裡火燒制成青磚青瓦。全家上下披星戴月,歷盡艱辛,也隻做了幾間簡單的土坯房,偏房還蓋的是稻草。
那時候,祖父最害怕下雨。隻要下雨,房子四處漏雨,祖父就會爬到房頂,處理漏雨的地方。奶奶則在屋內用盆盆罐罐接水。何時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就是我童年時期,永遠鐫刻在內心深處的場景。
不過話又就回來,那時雖然清苦,但隻要生產隊長的哨聲一響,大家都會急匆匆走出房子,去參加集體勞動。傍晚,干了一天活的人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粗茶淡飯后相互串門閑聊,也算悠閑自在。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對容易滿足的鄉親來說,有飯吃有房子住已經不錯了。盡管居住條件艱苦,但生活在土坯房裡也其樂融融的。
父輩的回憶:一字排開的磚瓦房
時光荏苒。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岳陽縣委再次致力於鐵山水庫恢復建設工作,並於1982年建成並關閘蓄水。父親像祖輩樣又面臨搬遷難題,說是要遷往百裡之外的中洲垸——一個叫興旺公社寒湖大隊的地方居住。還好,這次遷移比祖父搬君山強多了,政府不僅統一調派汽車為各家各戶運送家具等物資,還為遷移的庫區百姓統一修建了安置房,每人十五平方。這新房可不是土坯房,而是嶄新的磚瓦房。父親用石灰將牆面進行了粉刷,地面鋪上了水泥,窗戶都安上了玻璃,住家還蠻舒適。
中洲垸環境也算幽美,湛藍的洞庭湖水,碧透清亮,稍遠處的青山與倒影相映,美麗如畫,出門也是一腳的平路。垸區種的都是經濟作物,如稻谷、油菜、棉花等。那一望無際的棉花,白花花銀閃閃,為父親及鄉親們也換來了大把大把的鈔票。
鄉親們富裕了,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發生變化,單車、電視機開始走進農民家庭。父親那時就買了一部鯤鵬單車和一台二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電視機雖然信號不好,播放時還有雪花點,但村裡人都愛國家,愛看電視連續劇《霍元甲》,每到晚上,早早地擠到我家電視前,等待著播出時間。
遷居中洲垸后,父親一直在寒湖村擔任會計至1990年,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工作勤懇踏實,能力強,業務精,1987年5月,父親被岳陽縣政府聘為“稅收代征員”,發了聘請書,上面蓋有葛送培縣長的大紅方印。1990年7月,父親被岳陽縣農委評為“助理會計師”。后來,父親又在鄉政府工作了兩年,負責后勤工作。
城內的簡易磚混房
中洲垸雖然經濟比山區活躍,住房也比山區房子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那裡每年發大水,夏秋兩季都有可能要跑水,弄得住戶雞犬不寧。
中洲大堤始建於1975年,那時沒有現代施工技術和機械設備,投入又十分有限,僅憑著開天辟地、戰天斗地的滿懷豪情,數十萬民工燕子銜泥般,肩擔步行,夯土筑堤,才初具雛形。堤高隻有35.6米,面寬5米,抵擋不了洪水。1983年,剛遷過來不到兩年,洞庭湖就發夏汛,防汛水位超過堤高,單薄脆弱的中洲大堤終究扼鎖不住洪魔,被狂風惡浪扑打,發生了潰堤,中洲垸被淹。
在山區生活慣了的父親,經過這次跑水后,心有余悸。八十年代中期,正值岳陽縣擴城,鼓勵農民進城,於是父親拿出家裡的全部積蓄,在縣城鋼木家具廠附近買了一套兩室兩廳一廚的住房。房子大約60多平方米,磚混結構,上下兩層,屋內鋪了瓷磚,吊了頂,還通了有線電視。但美中不足的是房屋沒有修水泥路,房中沒有單獨的廁所,三棟房子共用一個公共廁所,也沒有安裝下水道,生活污水都是從地面流入市鎮管網,夏天臭味難聞。這就是我青年時期,留存在腦海裡的最深刻的記憶。
我的記憶:全家搬進新樓房
到了九十年代,父親患腦血栓,造成半身不遂,上公共廁所很不方便,我也到了結婚的年齡。我和母親商量,決定換一個大點的房子,於是就在粵西路北邊買了一個三室兩廳一廚一廁的住房,大約110多平方米。房子南北通透,寬敞明亮,還鋪上了全瓷瓷磚,通了網線。買菜購物也十分方便,出門就到了街上。街道兩邊栽種了桂花樹並安裝了路燈。
隻可惜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中湘街的開發運營,不到十五年時間,房屋周邊進去的道路十分擁堵,住房周邊也沒有人管理和清掃,環境衛生難以令人滿意。
時光如梭,星移斗轉。眨眼間,我們步入了新時代。岳陽縣進一步拉大城鎮框架,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提升城市化水平,著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街美、人文明”的現代化城鎮,提升社會水平。縣城住房建設標准較以前有明顯提高,富安花園、潯陽花園、鵬瑞瓏庭小高層相繼興建,大大提升了縣城住宅檔次。
入住高檔住宅小區
為了提升生活品位,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我也蠢蠢欲動。2013年,我和妻子商量,通過住房公積金貸款,在鵬瑞瓏庭購置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電梯房。小區房與過去的住房相比環境明顯改善了,地下有停車庫,地面有停車位,再也不用為停車發愁了。小區內有綠化,一年四季花草飄香。有健身器材,早晚有空可隨時健身。還有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環境衛生和公用設施維修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小區北面是榮灣湖公園,南面是城南河風光帶,茶余飯后散步也十分便捷。明德小學及中心幼兒園近在咫尺,縣八中和縣一中也不過一公裡。政府主要職能部門在長豐路一字兒排開,辦事十分方便。我的內心亦有無限感慨,人到中年的我,居然能在縣級城市享受到一線城市的品位,不亦快哉!
我們一個小家的變遷是一個國家變化的極小縮影,在祖國大地還有許許多多像我們家一樣的小家有了巨大變遷,都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結果。或許正是共產黨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這種初心,小家的美好生活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