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加入民革至今,不覺已有16個年頭。於人生而言,16歲是為“花季”——“二八佳人”,芳華正茂,花季是一個集結了一切美好與歡笑的年紀,這正如我與民革共同成長的十六載歲月——欣欣然間,已是灼灼其華。在這“花季”之交,提筆淺憶,雖不敢言“拈花一笑”之會心大悟,卻也有許多“不覺莞爾”之小小確幸。在此以自己有限的文筆,寫下幾段自己的小小“花語”,權當是對這段美好“花季”的一番回望吧。
民革於我:“愛之初體驗”
世間或許沒有真正的“一見鐘情”,但緣分的奇妙無人能夠否定。2005年,在一次機緣巧合的工作交流中,我結識了福建電大的吳雲欽老師,經其推薦成為民革黨員。坦率地說,彼時的我,對民革之“天下為公”和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精神領會還比較有限﹔且由於種種原因,個人正處於人生的一段“低谷期”,加入民革時多少仍存著一些觀望與彷徨的心態。
正如曾經流行一時的電視節目《非誠勿擾》,節目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愛之初體驗”,男女嘉賓在一次次小心翼翼地碰撞與嘗試中層層解鎖情感的鎧甲,我對民革的了解和感情也是在這段略帶彷徨的“愛之初體驗”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來自“家庭”的關愛,愛的“初感動”——2005年,民革寧德市委會黨員約有60人,剛加入這個大家庭的時候,因自身際遇而有些腼腆甚至自卑的我,成了大家共同的“小妹妹”。 時任民革寧德市委會主委劉慧宇、時任民革寧德市委會副主委的陳孟莘、時任民革寧德市委會聯絡部部長的鐘小清,以及許多黨員兄弟姐妹,都對我關愛有加,他們的關注與善意,幫助我樹立起走出低谷的信心與決心,也讓我感受到民革組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這份感動延續至今,讓我學會以溫暖的心去面對人、事、物,更讓我體會到身為民革一員的濃濃自豪。
“兼濟天下”的博愛,愛的“終決選”——作為一名教師,我親見過寒門學子之無奈,那些年裡,因貧困而錯失上大學機會的學生並非極少數的個例。而加入民革的第一年,我就在年度工作報告中看到了“英才助學”的字眼,身邊的民革黨員告訴我,每年4、5月份,民革寧德市委會都會組織大家利用私人時間進行探訪走訪,尋找需要幫助的貧困學子,開展捐資助學和結對幫扶。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這份“兼濟天下”的博愛,讓我在“愛之初體驗”中,見到了精神,見到了意義,也堅定了自己的“終決選”。
民革予我:成長的沃土
十六年很長,長到一個孩子可以從幼兒園一步步走進大學校園﹔十六年也很短,短到一個小女孩也隻剛來得及變成“少女”。
在民革這十六年,正是我的心靈從一個“懵懂女孩”蛻變成“青春少女”的一段珍貴歷程。而在其中,民革給予我的,恰是一片成長的沃土。
十六年來,我與民革共成長,我的思想覺悟、價值取向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在民革組織裡,我接受了系統性的民革歷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對民革的性質、政治綱領和基本職能有了明確的認識。我親歷並見証了寧德民革為加強自身建設、做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方面工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與卓越成就,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2006年,經民革陳孟莘秘書長推薦,我成為寧德鴻愛慈善會會員﹔2012年,經民革推薦,我成為寧德市政協委員。這些不同的角色給我平凡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也為我拓展了教師職業之外的視野,隨之收獲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個人也開啟了人生中一段小小的“高光時刻”——在教師工作中,我獲得過寧德市電大優秀教師和優秀輔導員稱號,獲得過電大系統英語本科論文答辯主持人資格,到北京參加過國家開放大學骨干教師培訓﹔在政協工作中,我獲得過寧德市優秀政協委員稱號﹔2012年,獲評民革中央全國服務社會先進個人﹔個人還陸續獲得寧德民革優秀黨員和優秀信息員稱號、寧德市文明辦第一屆學雷鋒先進個人稱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既令人欣喜,亦予人鞭策——民革為我提供了成長的沃土,而我更當報之以滿園的芬芳!
我於民革:長長短短我的發
在民革的這些年,不少人發現我的形象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其中最直觀的變化就在於頭頂上這“三千青絲”——不少人發現,吳麗芳的頭發先是漸漸留長,而50歲后,又變成了干脆利索的短發,思及原因,總顯得有些“高深莫測”。
關於頭發的寓意,中國人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有“白發三千丈,怨愁似個長”的寫意,有“頭發愈長,見識愈短”的調侃,有“聰明絕頂,莫問曾經”的嬉笑俗語,甚至也有“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挂”的婉轉決絕……其實,對我而言,頭發的長短並沒有那麼多的寓意。留長發,是因為一份倔強的“少女心”,當民革給了我一顆走出低谷、重獲青春的心,蓄一頭“長發飄飄”,是對這份新生的最好記錄,畢竟那句詩中“長發飄飄的少女”曾經撥動了幾代人“青蔥”的心弦﹔至於短發,則是因為蠢蠢欲動的“成長心”,古人說“五十而知天命”,雖有“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之志,卻也當知“立德樹人,前行莫負時光”之責,當民革引領我從內向柔弱漸而自立自強,修一個“干練短發”,也是對這份關愛的極好回應。
長發是青春的飄逸,短發是愛意的沉澱。長發的吳麗芳,願以陽光之心,與君共逐“青春”的腳步﹔短發的吳麗芳,則當以知性之禮,伴君同品“成長”的喜悅。
心之所向,無問東西﹔發之所蓄,何分長短。
我與民革:從“宅妮”到“sunny”
曾經的我,是一個標准的“宅”家派,每天在單位與家之間重復著“兩點一線”的節奏,仿佛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套用個稍有些時髦感的詞匯,那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宅妮”。
如今的我,則給自己起了個微信名“sunny”,意為“陽光明媚,溫和開朗”。事實也正是如此,於家庭,我有自己摯愛的丈夫,有帥氣的兒子、懂事的兒媳、可愛的乖孫,可謂福氣滿滿﹔於學校,我有引以為豪的學生,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教學成果,可謂成就滿滿﹔於民革、於鴻愛,我有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有志同道合的大愛同志,可謂“愛意”滿滿。
人生若此,怎不“sunny”?
猶記得,2007年4月,我和市委會領導一起去探訪福安高三學生沈浩平,看到一家6口人住在福安郊區的每月100元的裸露磚頭的小小出租屋裡過著貧困的生活。現如今,當年就讀中南大學后又保送南京大學讀研的沈浩平在杭州安家,也把體弱的父母接到身邊安享晚年。摘錄沈浩平當年的信件:“鴻愛和您的幫助,內心的感激無以言達,一切憂慮在你們的天使之翅的庇佑下被一掃而光,是你們讓我的大學夢沒有被貧困打碎,是你們讓我的父母不再為我的昂貴學費而嘆氣,是你們讓我的弟妹們不再因我而吃得少,穿不好。一想起除了父母,還有你們這些愛心人士在時刻關心著我,我不知不覺流出了淚,心底好溫暖,好溫暖。”
猶記得,2007年,我們幫助周寧籍單親女生鄭菁菁“牽線”獲得愛心資助,讓她擺脫貧困困擾,如願進入江南大學。那位女孩臨行前的淚水與誓言,至今歷歷在目。
猶記得,2008年獲得資助成功入學漳州師范學院的福安籍女生范平芳,現如今成為福安城北中學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那位耕耘三尺講台的勤奮女孩,總給人傳來令人欣慰的消息。
猶記得,2005年“鴻愛”慈善會僅以幫助優秀貧困學生為主的“英才助學”,此后漸漸擴展為“英才助學”“鴻愛家園”“寸草心”“月亮窗”“臨終關懷”等多個公益性團體和活動項目,真正將“鴻愛”精神傳播四方。
…………
當曾經接受幫助的學生送來結婚的喜帖,當堅持了和民革黨員、社會愛心人士資助三孤兒以及幫助他們搬離危房的十年愛心義舉畫出完滿的句號,當手中的政協提案化為鄉村振興的實績……想起曾有人問我,在民革這麼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麼?這些就是了。
從柔弱到自立,從內斂到兼愛,是我在民革十六年的變化與收獲﹔而這十六年間,寧德民革的大家庭也悄然變得更加“sunny”起來,“家庭”成員從60多人增長到了100多人,大家一方面努力加大自身建設力度,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一方面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發揮自身才干,為更好的未來添磚加瓦、奉獻力量。
都說16歲的“花季”最是燦爛美好,在這花開燦爛的時節,寫下這篇成長的“花語”,既是對過往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每一朵花,自有它盛開的季節,每一天的努力,只是為了讓遠方變得更近一些。惟願“花季”絢爛長存,秋來碩果滿倉。
謹此,與我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共勉、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