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4>>與祖國共成長、與民革同奮進>>二等獎
吳曉文:情滿鄉村“三步曲”:“主旋律” “詠嘆調” “協奏曲”         2024年11月28日15:39

七十五年肝膽相照,七十五年榮辱與共。作為一名戰斗在鄉村三十年的基層工作者,作為一名十六年黨齡的民革黨員,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感受了鄉村的煥然一新與發展巨變,深切感受民革大家庭所展示的無窮魅力與統一戰線所奏響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樂章,沉澱在其中,感染在其中,就如同一曲情滿鄉村“三步曲”,一部沉浸式鄉村情景劇,時而激情澎湃,時而低沉回轉。三十年鄉村歲月,十六年民革情緣,在歷史浩瀚長河中,或許只是一小朵浪花,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就是一段難以忘懷的堅韌與拼搏歷程,抑或是人生旅途中一個重要裡程碑吧。

第一步:激情歲月之“主旋律”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鄉鎮是歷練的“試金石”,是操練的“比武場”。1995年7月大學畢業后,就一竿子到底,到當時的郊區辛興鄉政府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開啟了鄉村戰斗的激情歲月﹔2007年10月,調整到平坦鎮辦公室,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在服務“兩會”的間隙中,與民主黨派由陌生變得熟悉,從“零接觸”變成“常接觸”。2008年6月加入民革,2011年7月,因加入民主黨派而與政協結緣,成為郊區第八屆政協委員。自此,以心作答,以筆為伴,以民為徑,為經濟發展獻良策,為社會進步提建議,為民生改善建諍言,“手持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以此來詮釋人生價值,來體現一個民革黨員的家國情懷、民生關切的平常心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如火如荼。隨著農村文化惠民全覆蓋工程的實施,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農民的群體認同感、主體認知感和主動參與性,忽視了農村自身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往往出現了諸如:台上熱熱鬧鬧,台下冷冷清清,村民冷眼旁觀之類的現象,如何讓鄉村文化走進尋常人家?

正巧此時,《農民日報》刊登一則消息,臨汾市吉縣嘗試了“一村一故事”微電影拍攝文化惠民工程,由於這些微電影均取材於當地農村發生的真實故事,自編自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群眾參與度廣、熱情度高,引得網絡媒體的追蹤報道與爭相轉發。要是設想參照吉縣做法,“一村一部微電影”,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激發內生活力,就可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變“要我活動”為“我要活動”,變“冷眼旁觀者”為“文藝實踐者”。在農家院落、田間地頭,與老百姓、村干部走訪座談中,說道起村裡的這些事、這一想法,村干部、村民表示贊同,並加以補充意見。由此,總結經驗,整理報送社情民意信息《推行農村“一村一事一部微電影” 提升農村文化的參與度、覆蓋面與軟實力》,隨即被省政協轉送。此基礎上,又形成提案,在文化體育局提案督辦會上進行專題發言,為鄉村文化內生力的復蘇與提振,提供了可參考之辦法。

從那之后,《建議我省園區組建工會聯合會》等7篇社情民意相繼被省政協採納或者轉送,其中《採煤沉陷區移民搬遷新村建設應與棚戶區、城中村、城周村改造相銜接》被原省長王君親筆批示,《應盡快建立健全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被省政協評為“優秀社情民意信息”,而我被評為“2013—2014年度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先進個人”,被聘為省政協十一屆社情民意信息特邀委員﹔期間,2013年9月份,參加民革省委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首屆全省中青年代表人士培訓班”。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2016年5月,已過不惑之年、在平坦鎮摸爬滾打了二十一年的我,到舊街鄉政府擔任分管工業的副鄉長。

在鄉鎮,黨派干部在高質量完成本職崗位工作的同時,必須完成民主黨派、政協委員賦予我們的使命與擔當,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戰場”,在這個戰場,必須做得更好、更努力、更富特色,最為直觀表征為“雙崗建功”的“言值”與質效。

同年6月份,被民革省委會評為“‘雙學一跟’學習實踐活動優秀黨員”﹔在2017年11月份,被民革中央評為“民革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5月參加由民革中央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的首屆“民革全國參政議政骨干培訓班”,在那批學員中,我是唯一一個來自鄉鎮的,在民革中央機關,作為學員代表進行發言。

在鄉鎮干部的生涯中,包村是正常的“營生”,是每個鄉鎮干部必須經過的職場歷練中。有時,一個突然間萌生的“想法”,一個不經意的小小“創意”,某種程度上,就會推動工作的大踏步前進﹔有時,這就會成為撰寫社情民意信息的“新鮮食材”與“別樣佐料”。

那是學習回來不久,就是在9月份吧,合村並村工作打響,涉及我包的兩個村——高嶺和簸箕掌,簸箕掌由於人口不足200人,列入名單之內,位置相近,一個經濟上的強村,一個發展中的貧困村,特別是兩村由於村情相近有意思靠攏。如何強化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促使計劃轉化為現實,成為首先要考慮的。那是10月4日中午,在一碗饸饹、兩瓣大蒜之后,東樓二樓安監站的一本小冊子《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在現有兩個黨支部之上,依據相關原則,組建“聯村支部”,就有利於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中堅作用,推動兩村走向合村並村實現融合、貧困村鞏固好脫貧成效,這樣,既便於黨員群眾從感情上接受,又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這一想法一下子進入腦海,下午,隨即召集兩村主要領導說明“想法”,進行“吹風”“預熱”“加壓”,就組織架構、運行辦法等商討,明確在報請黨委批准通過后,才可進入狀態。

在鄉黨委會專題研究的基礎上,10月25日,由舊委發〔2019〕25號文件批准設立,那時,聯村支部由支部委員5人組成,其中支部書記1名,副書記1名。這樣,全鄉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以“支部聯村、村委聯姻”為主題的高嶺(簸箕掌)聯村支部開始運行,聯村支部的工作得到了時任簸箕掌村包村區領導、區委政法委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聯村支部的組建,有力推動了兩村合並融合,為貧困村脫貧成效鞏固、合並村順利換屆,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此,我總結了其中的經驗、做法,撰寫報送了社情民意信息《加強聯村支部建設 推進合並村深度融合》,后報送省政協,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項提案,在小組會上進行專題發言,為加快類似行政村的合並,提供了典型案例與實操經驗。

轉年1月底,我被民革省委會評為“全省參政議政先進個人”,並被選聘為省政協十二屆特邀信息員,成為當時全市唯一連任的省政協特邀信息員。

第二步:“五天四夜”之“詠嘆調”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2021年3月的鄉鎮換屆中,由舊街鄉三級主任科員、政府副鄉長調任郊區政協機關三級主任科員,旋即作為河底鎮下章召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走到了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線。

“五天四夜”,吃住在村﹔走村入戶,感知冷暖﹔數九寒風刺骨,夏日蚊虫叮咬﹔放下包袱、身入心入,家國情懷,身染情融,摸清脫貧戶情況,配合合並村換屆選舉,順利完成脫貧勞動力線上培訓、特殊人群城鄉醫療保險繳納、脫貧成效鞏固問題排查整改、重點人群“孝親敬老”獎勵扶持等重點工作。

2022年初,在民革市委會第七次換屆中,我第一次成為市委會委員,成為新組建專委會——“三農”委員會的首任專委會主任,進而首次成為市政協委員,並再次成為民革省委會“三農”委員會委員。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駐村工作的繁忙,鄉村生活的簡約,逐漸平復了內心的煩躁與不甘。多少次走村入戶中,厚實自己﹔多少個不眠之夜裡,沉澱自己﹔多少次在風雨前行中,審視現實。就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些文字記憶。

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是一個政協委員的硬功底。在夜晚的走訪農戶中,在村民茶余飯后的繪聲繪色描述中,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一個個接踵而來,那些發黃的獎章牌匾一摞摞鋪陳眼前。依仗著對鄉村文史的愛好和略顯拙劣的文筆,經過近四個月的搜集整理,以《在黨五十年 我心依舊》為題,整理挖掘“抗美援越”老兵王三鎖的平凡而感人的事跡。看著那些文字,看看那些篇章,老王的那種欣喜若狂的眼神久久難以忘懷。這不,前不久還聯系我,說起這事來,感激之情躍然耳邊,那聲音令人回味。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在追逐夢想中砥礪前行》榮獲2021年度全市統一戰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心同德 共襄偉業”主題征文“一等獎”﹔《因地制宜 分類劃檔 綜合考評 培優提質 大力發展特優精鄉村產業》獲評市委統戰部“2021年度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在人口大普查中應關注農村居民人亡戶籍不注銷不變更怪像》被市政協評為“2022年度優秀社情民意信息”。我被民革省委會授予“參政議政先進個人”,這是繼2020年1月份之后,又一次受到省委會的專項表彰。作為一名身處鄉村一線的普通黨員,連續獲得這樣的榮譽,其中的辛苦、其中的汗水與淚水,不言而喻。

第三步:情融“三農”之“協奏曲”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飯吃”。同年9月份,我回到了政協機關,暫且居身於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調查研究與社情民意,成為了工作中的主職主業,日常中的“一日三餐”。

些小方寸地,履職大舞台。放棄節假休息日,或步行,或公交,或三五人結伴,到鄉鎮、到村庄,進社區、到廠礦,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疾苦,用腳板丈量實情,用真心體驗民情,在一方小天地中,在三尺大舞台上,以諍言良策展現一個政協委員的執著與擔當。那時,作為全省重點工程——“太行一號”旅游路正在全面推進中。如何了解沿線鄉村現狀,依托“太行一號”旅游路,整合多種潛在優勢,賦能農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從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就成為民革市委會之專委會——“三農”委員會的一個重點課題。就在接近年底的那次,與民革市委會副主委石旭、民革上站支部副主委張可宇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平定段,走訪座談、收集資料,深度思考、深入分析,結合實際,經過五晝夜的奮戰,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聚力“太行旅游一號” 盤活鄉村閑置資源 傾力打造文旅康養集聚區 鄉村振興示范區 百裡太行山水畫廊》,作為市委會集體提案,被市政協確定為當年的重點提案,《建議在“太行一號旅游路”沿線選點布設 配套建設“光儲充檢”一體化新型充電站》被省政協轉送,成為那年郊區第一件被省政協採納的社情民意信息。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今年9月份中旬,參加了省政協農村委在汾陽市賈家庄村舉辦的“山西省政協系統農村委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全省各地市的政協農村委干部濟濟一堂。在親耳聆聽了省政協主席吳存榮的精彩授課,親身見証了那些興農強農的典型案例之后,真是令人腦洞大開。驀然發現:在這條參政議政的路上,依然只是一個懵懵懂懂的新兵﹔在這條強國興農的路上,依然有那麼多的難題,亟待去破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細細想來,從那時至今,累計報送社情民意信息42條,其中,全國政協《每日社情》採納1篇,《團結報》刊登1篇,《大力推行“可定制微小宅地”私人定制模式解決“市民下鄉”問題》等8篇被省政協採納或上報全國政協,《建議大力推進城市口袋公園建設》等32篇被市政協採納或上報省政協,2022年、2024年先后兩年代表民革市委會在市政協大會發言,整理完成《民革郊區支部資料匯編 2020年10月-2024年1月》。

三十年情滿鄉村,十六載民革情緣。當今,中國正在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格局,新中國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回首來時路,“雄關漫道真如鐵”,人生之路不就是邂逅十裡春風,一部“三步曲”,弘揚時代“主旋律”,暢享實踐“詠嘆調”,攜手唱響“協奏曲”,深深嵌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試看腳下路,“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一起出發,以“千淘萬漉”的辛苦,憑“咬定青山”的堅韌,“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力爭成為參政的“行家”、議政的“高手”,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新篇章,奉獻綿薄之力!

專題推薦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