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4>>與祖國共成長、與民革同奮進>>二等獎
覃珊:回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2024年11月28日15:52

1949年8月,我的父親覃異之和黃紹竑、龍雲、賀耀祖、劉斐等44名原國民黨軍政人員在香港發表通電起義,電文中說“我們應該徹底覺悟,立刻與反動的政權決裂,重新團結起來凝聚成一個新的革命動力,堅決地明顯地向人民靠攏,遵照中山先生的遺教,與中國共產黨徹底合作,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共同努力。”此舉在香港引起震動,反響強烈。這是父親回到新中國的轉折點。

1949年12月,父親應邀回京參加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新年慶祝活動。31日,周恩來總理派車把父親和其他從海外歸來的著名人士接到中南海,宴會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紛紛講話,歡迎他們回國,並邀請他們共商建國大計。會上已經擔任水利部部長、父親的老朋友傅作義將軍誠懇邀請父親到水利部工作。父親非常高興,表示要先申請到北京革命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前身)學習后再到水利部工作。正當懷著激動的心情准備投身學習時,劉瀾濤院長和李克農部長又與父親談話,希望他能夠先回到香港從事對台工作。父親欣然領命,回到香港。

父親在國民黨政府的最后一個職位是南京(首都)衛戍副總司令,在這個位置時,父親每天接觸的都是國民黨高層。此時抗戰勝利不到四年,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正酣,民不聊生。置身此情此景,父親在1949年元旦曾經慨嘆:“公卿皆貴戚,國事亦蜩螗。有意歸田野,無心念帝鄉。”可見他當時心灰意冷的心境。父親17歲時就抱定了救國救民的思想,追隨孫中山先生考入黃埔軍校,此后又參加抗戰。本以為戰后百姓能夠休養生息,自己能夠復員投身建國大業。但是國民黨政權的走勢與他當時的初心相違背。所以他決定不再追隨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進退兩難時,先避走香港。正是在香港期間,參加了民革組織的“周三座談會”,才逐漸了解了共產黨的建國綱領和主張,又重新喚起了他心中建設新中國的渴望。毅然決然地拋棄國民黨舊政權的一切而回到了新中國。

1950年7月,父親結束在香港的工作后,才徹底回到了祖國大陸。甫一回國,就拜見了周總理,總理對父親說:“這一段時間黨的工作任務是實行土地改革運動,這是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斗爭,是改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公有的土地所有制,意義重大。現在正在組織南下土改團,你懂粵語,就參加南下土改團吧,土改也是最好的學習。”

父親在黃埔軍校學習時曾經秘密加入過共產黨,后來和黨小組失去聯系后脫黨。在國民黨軍隊裡受到重用,所以他在見到昔日的老師周恩來時,曾為自己走過的彎路而懺悔,但是周總理表示,你的大部分軍旅生涯還是以抗日為主,在南京解放時也做出過貢獻,現在又回到新中國建設道路上來,所以不要有思想包袱。周總理的教誨,使父親如釋重負。全身心地投入到土改工作中,他參加了南下土改第二團,並擔任了小組長。

在父親留下的遺物中,一本土改日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父親的思想心得、心路歷程。通過深入農村,腳踏實地調研,父親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收獲。切實體會到:正當中國革命在沉沉的黑夜中苦苦摸索的時候,是毛澤東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高瞻遠矚,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實際,論証了包括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個基本內容的必要性和中國革命在農村首先勝利的可能性,要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武裝奪取城市的理論,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的重大問題。同時了解到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隻有靠中國自己的力量來了解中國的情況,走適合中國社會特點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走上一條適合中國革命和發展的獨特道路。

正是從思想上認識到中國發展壯大的道路和方向,所以父親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因此父親在建設新中國的所有崗位上始終自覺做中國共產黨的諍友,先后擔任了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七屆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埔軍校副會長等職務。為促進兩岸統一,殫精竭慮。

父親在1995年帶著對新中國的眷戀和祖國尚未統一的遺憾離開了我們。1996年我加入了民革,開始繼承父輩的遺志,在民革組織的關懷和培養下,我先后擔任了北京市西城區第十屆政協委員和北京市第12、13、14、15屆人大代表。我把所有的當選通知和父親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通知收藏在一起,經常提醒自己作為人大代表的使命和責任。履職期間的艱難和喜悅也使我成長和成熟。比如,曾經作為北京市人大文化小組的成員,多次參與了北京市中軸線申遺工作的考察和調研,歷時12年,今年終於看到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雖然已經卸任了人大代表的職務,卻依然感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同時感到一茬接著一茬干,是中國式民主制度的優勢和格局。

去年,承蒙組織的信任,我又擔任了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的職務。1988年,我的父親曾經擔任過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創會會長。時隔35年的接力棒,捧在手裡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和與生俱來的使命。在這個位置履職一年來,深深感到:延續的是黃埔的草鞋情和袍澤義,繼承的是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

祖國尚未統一,我輩仍需努力。待到兩岸統一時,家祭勿忘告前輩。

專題推薦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