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革崇州支部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傳統,新黨員培訓的第一課必須在中山小學進行,培訓內容為中山小學的發展史,3年內,新黨員還要在中山小學裡面擔任一個編外職務。
為什麼會有這樣特殊的一個傳統呢?這是一個屬於我們民革人自己的故事。
中山小學原名安阜小學,學校始建於1931年,來這裡上學的大多是本地農村留守兒童,一棟3層高的教學樓,一個簡陋的操場,就是學校全部資產。
2008年“5.12”地震,學校受損嚴重,急需修繕,可對於當時受災的崇州而言,這筆修繕資金確實可以被視為一筆巨款。正當學校一籌莫展之際,一筆來自民革中央的100萬捐款解決了這個燃眉之急。
在民革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2010年1月,新建成的“安阜小學”正式更名為“崇州市中山小學”,學校始終秉承孫中山先生的“博愛”思想,以“博學多才,愛滿天下”為辦學理念教書育人。時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先生親自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和圖書館名。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不,這恰恰是一段情誼的起始!
從2010年到2024年,這14年時間,數屆民革人在此接續奮斗。民革中央、省、市委會先后以資金捐贈、開展講座、搭建教師交流平台等不同形式持續助力中山小學發展,民革崇州支部更是將中山小學的發展列為支部工作重點!在民革成都市委會的帶領下,各基層組織先后為“中山圖書館”捐贈圖書超3000余冊,籌措專項資金50余萬元﹔設立“中山博愛”助學慈善項目﹔聯合四川師范大學設立支教基地﹔推動“法律進學校”“科普進校園” “傳統文化美育”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涓涓細流終匯成海,數屆民革人的托舉讓孩子們學在明亮的校舍,讀在豐富的圖書館,玩在寬闊的操場,也造就了2024年崇州市高考狀元這樣耀眼的浪花。
春華秋實,碩果累累!現在的中山小學,承擔了崇州經開區70%以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需求,是成都市郊區新城外來務工子女人數最多的學校,為穩定就業和促進當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山小學的發展還在繼續,與民革的故事也將會繼續。數屆民革人薪火相傳的努力,一代又一代民革人的接續奮斗,定能讓中山小學在鄉村振興特色教育道路上走得愈發自信和從容。
中山小學的發展只是眾多民革人在祖國發展的各條戰線上一個小小的縮影。他們秉承著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扎根祖國大地,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使命與擔當!他們是“對口援建的親歷者”,是“基層法律的執行者”,是“疫往無前的戰斗者”,是“鄉村振興的實踐者”。他們當中,有你,也有我,祖國和人民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在哪裡。
時間是變量,更是對民革人的考量。過去的答卷已經繪就在祖國朝氣蓬勃的畫卷上﹔在未來,我們定當繼續努力,堅守合作初心,賡續優良傳統,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夯實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守正創新、砥礪前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