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成立七十五周年華誕,全國上下洋溢著節日的喜悅。翻開歷史的長卷,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幫助李濟深等前輩成立了民革組織,他們也充分發揮自身在國民黨內部聯系廣泛的優勢,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75年的歲月裡,民革人始終緊跟時代腳步,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積極投身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當中,以新時代新作為展現了新征程上的新形象。
從加入民革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自己不僅是黨委政府和基層工作連接的傳聲筒,也將成為人民群眾向黨委政府傳遞心聲的代言人,雙重使命讓我更加堅定要緊跟組織步伐,在工作中踐行自己理想信念,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民革攜手並進、砥礪前行。
我們是湘潭改革的“親歷者”,共同見証祖國發展新成就
我是一名70后,在國家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長大,為國助力是我終生奮斗目標。帶著這樣的熱忱,大學畢業后成為湘潭市岳塘區農林局的一名干部,如今在組織的關心和支持下成長為湘潭市民政局局長。參與工作的30年間都在與群眾一線打交道,也在群眾們越來越好的生活中見到了祖國的高速發展。仍記得剛進入林業局的時候,保護林業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和同事日夜值守,仍改變不了偷偷伐木的現象,如今很多地方用上了紅外線監控,全方位減少偷伐現象,老鄉們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改變了,自發成立了宣講隊,號召大家一起種樹,造福后代。在板塘鄉做副鄉長時,很多老鄉覺得讀書隻要識得幾個字就好了,為了讓老鄉們送孩子上學,我和同事一起一戶一戶上門,告訴老鄉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國家有政策孩子可以免費讀書了!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主動求學,鄉裡的學校升學率越來越高,出現了很多大學生……
在民政局工作的三年裡,我思考著如何更進一步改善民生,改善民眾生活條件,為湘潭發展貢獻綿薄力量。2021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要求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在調查中我了解到湘潭市60歲以上老年人佔全市總人口的21.78%,老齡化率排全省第三,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近6萬人。如何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加入民政后的第一大挑戰。成立首家國有一級養老平台公司、開展適老化改造、探索老年助餐服務、出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養老聯合體、創新性打造“五位一體”方式實現農村養老村級互助服務設施全覆蓋……三年時間,湘潭養老服務呈現出嶄新面貌,央視《焦點訪談》《新聞直播間》等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多次進行宣傳報道,我市養老服務工作連續兩次獲省政府真抓實干激勵表彰、市六醫院成功創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和五星級養老機構。“吃飯有人送,上廁有人幫,房間有空調、電視,跟住賓館一樣,我的心裡踏實了。”在湘鄉市福利中心失能護理院,一位失能獨居老人緊緊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在養老院、在社區、在老百姓家中,從一張張笑臉上,我看到了學有所成、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一片光明景象,這也是祖國發展越來越好的一道縮影,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們是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者,筑牢思想政治陣地強基礎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更好發揮黨外人士作用,健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今年是新型政黨制度確立的第75周年,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於協商籌建新中國的偉大實踐,發展於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完善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充分發揮了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的積極作用,民主黨派作為這一偉大制度下的實踐者,深知肩上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致力於筑牢思想政治陣地,為合作之基注入堅實的力量。
湘潭民革目前共有黨員952人,是湘潭人數最多的民主黨派,如何帶領全體民革黨員筑牢思想政治陣地,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新”“三好”參政黨,進一步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們結合主題教育要求,打造了同心文化品牌“湘江大講堂”,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步的重中之重,把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納入日常工作,帶著囑托學、帶著感情學、帶著責任學,在履職盡責的同時,力求做到常學常新,常悟常新。同時我們還不斷創新學習形式,採用集中學和自主學、固定學與隨時學、宣講學與沉浸學、全面學和專題學等形式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分級分類學習,組織開展系統培訓,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統一戰線歷史、人民政協歷史,通過領導班子帶頭學、骨干黨員示范學、基層支部同步學的步驟,不忘初心,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引導民革黨員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行動自覺,鞏固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下攜手前進。
我們是民革發展的“參與者”,始終攜手同行建功新時代
2009年,在市委會老主委劉建湘的介紹之下,我正式成為了一名民革黨員。15年時間,我從一名普通黨員成長為民革地方組織的主委,在湘潭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我聽到民革與時代同行的堅定口號,從1949年的湘潭和平解放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湘潭民革始終秉承先輩榮光,積極投身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我作為湘潭民革的一員,也始終秉持著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攜手同行。三年前的一個春天,我與市委會機關干部一起來到同心美麗鄉村柳橋村進行調研。剛進入村裡,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這麼美好的風景,為什麼我們之前都不知道呢?湘潭賞油菜觀賞聖地為何沒有柳橋的名字,我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們在和村支部書記的溝通以及實際走訪中,了解到柳橋不僅有金黃的油菜花,還有夏橙果園、幾千畝的小籽花生、香芋南瓜。如此豐富的資源,怎麼開發利用,是柳橋當下的發展瓶頸。回去后,我們找來了民革黨員中的農業工作者、柳橋村支部書記等一起面對面交流,分析柳橋特色產業,最終決定和村裡簽訂戰略協議,打造“春季印象柳橋金、夏季耕耘柳橋綠,秋季豐收柳橋紅,冬季韻味柳橋香”的“四季柳橋”同心文化品牌。在四季輪換的不同節點,邀請統一戰線人士、民革黨員、其他兄弟市州民革組織來柳橋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柳橋村如畫般的四季。除此之外,還開展直播帶貨、組織黨員企業與村裡簽訂採購合同、協助銷售因突發因素導致的滯銷產品、安排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協助規劃村文旅路線、定點幫扶困難戶……我們凝心聚力,助力鄉村振興。
助力柳橋村鄉村振興是湘潭民革參與全市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們傾聽民聲,現場踏勘、撰寫提案,敦促整改,打通“斷頭路”,暢通“民心路”,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聚焦“三農”,深入田間地頭,產業用地發展、農田水利灌溉、農業機械化,將報告寫在大地上,為新農村建設獻計出力﹔我們心中有愛,直面疫情、抗洪救災、突發事件一線總有民革黨員的身影﹔我們關愛老兵,結對幫扶,連續十年走訪慰問,傳承偉大抗戰精神……
我們是接續奮斗的“生力軍”,同心續寫多黨合作新篇章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擔任民革湘潭市委會主委三年有余,我深知一個組織想要發展,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能干善干的后備干部隊伍是必不可缺的。因此,結合主題教育活動,借助同心文化品牌“湘江大講堂”,開展黨員履職能力培訓,從內夯實思想共識基礎,從外實現參政議政傳幫帶的效果。三年來,我與主委班子成員高度關注民革后備力量的培養,一對一座談了解骨干黨員思想動態以及本職工作表現,多渠道多層次向中共各級黨委和統戰部等相關部門推薦人才,搭建高素質人才隊伍。目前,全市民革黨員共有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協委員3人,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30人,縣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84人﹔同時我們也全面挖掘組織優秀人才資源,以參政成果作為后備干部履職考核的重要標准。三年來,聚焦“三農”,湘潭民革產生了近30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其中《聚焦農村機械化,賦能鄉村振興》等多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批示,《創新“四大舉措”,破解農業“用地難”》等多條提案被列為市政協重點督辦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親自督辦………
輝煌已載入史冊,嶄新的篇章等待我們共同書寫。新中國75周年華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團結帶領全市民革黨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隻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神狀態,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與人民群眾同向同行,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繪就多黨合作事業的壯美畫卷!和祖國並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