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湖北
王紅玲: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加快數字農機裝備建設     人民政協報    2025年01月08日11:19

農業的出路在於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進步和創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王紅玲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今年“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要貫徹落實好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等,王紅玲表示,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推進耕地“三位一體”保護。一是嚴守耕地數量紅線,統籌耕地用途管制和農民權益保護,挖掘耕地恢復空間,穩妥有序推進耕地恢復。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大力推動“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換空間”。二是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堅持高標准農田擴面提標,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三是推進系統治理,堅持全域治理與局部優化相結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要確保糧食穩產豐產、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則要在科技創新上持續挖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這就需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自立自強。談及具體建議,“應加快推進數字農機裝備建設。”王紅玲認為,具體可從四個方面快速推進:一是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研究出台關於促進農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研制推用一體化新機制,支持智能、綠色農機規模化集成化應用。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把握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趨勢,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升級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系統。特別是完善涵蓋丘陵山區農機購置、使用、維護、升級等各個環節全過程補貼政策。根據農機智能化水平和使用范圍等特征,構建多層次補貼體系,實行分類補貼。對於易於操作和維護的簡單設備,可以直接給農戶提供補貼。二是加大農機裝備研發推廣力度。依托各地制造業和科研優勢,制定研發導向目錄,建立項目庫,推動研發成果就地轉化、加快應用。聚焦各地優勢產業和新興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壯大農機新質生產力企業,加快建設與地方產業稟賦相匹配的農機裝備產業鏈群。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建立多元投融資渠道,支持建設公共農機裝備測試場,加強農機企業生產要素保障。三是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加強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研發與創新,在農業糧食主產區建設智能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組織關鍵技術攻關,形成產業鏈和示范基地,提升智能農機裝備水平。推動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制造,攻克關鍵技術,以北斗農用為切口,以農機智能化帶動農業數字化,促進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的融合。開展數字農業培育行動,在全國各地打造數字農業示范樣板,加強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推進信息化技術在農機全鏈條的應用,提高農機裝備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同樣關鍵。”王紅玲表示,農業農村部已發布了《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明確了智慧農業的總體要求和工作布局,旨在通過政策拉動、典型帶動、技術驅動和服務推動,形成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加快智慧農業全面發展,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進落實,王紅玲認為,應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智慧農業發展工作機制,細化工作舉措,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同時,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推動智慧農業各項技術有機整合,推動全國智慧農業生態環境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強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