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上海
俞祖成:學者·師者·治者的跨界“三重奏”     陳清源 金鑫    2025年02月24日15:08

“這一架是基層治理類書籍,旁邊是公益慈善類書籍,邊上這一架是其他社會科學類的”。一走進俞祖成教授的辦公室,他便介紹起了他引以為傲的那一整面、分門別類的書牆。

滿屋書香仿佛為這間辦公室的主人——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俞祖成作了“博學”的注腳,書牆的角落處參差擺放的榮譽証書則為每一個到訪者詮釋了何為為人師表,又無聲訴說了他自擔任民革上海市委會委員、虹口區政協委員、虹口區僑聯副主席、民政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的這些年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作出的卓越貢獻。

治學之路:選擇所愛,愛所選擇

在滿屋的書籍中,不乏許多日文原版書,如《現代中國のNPOセクターの展開》(《現代中國的社會組織發展》)是俞祖成曾獲評“第16屆日本NPO學會優秀獎”的博士論文。僅以熟練程度論,日語儼然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母語”。回望來時路,他實打實地實現了兒時的理想。

在被改革開放浪潮席卷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幼年俞祖成常常前往姐兄務工的廈門過暑假,感嘆都市之繁華的同時,他被市場經濟興起過程中,街頭巷尾出現的能夠流利使用外語的年輕人所吸引,為未來學習外語種下向往的種子。

“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幾乎從未接觸過日語,更未看過日本的動漫和漫畫。倒也不是不喜歡,而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我是無法接觸到這些東西的。”被西南大學日語專業錄取后,俞祖成蹈厲奮發、刻苦學習,逐漸生發出了對日本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歷程進行探究的欲望。碩士階段,在導師范履冰教授的指導下,俞祖成選擇“非營利組織”作為自己的論文研究方向,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學術篇章,並沿此深耕多年。他作為日本九州大學交換留學生,通過“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博士生獎學金項目”完成學業。

2018年回國發展后,他深感國內非營利組織與人民日常生活的結合度較低,於是主動將研究方向拓展到基層治理。俞祖成坦言,他會時時通過對現實的反思調整自己的學術思路。從最初童年時對掌握外語的向往,到不懈努力地形塑獨屬自己的學術道路,俞祖成“選擇所愛,愛所選擇”。

研究之路:“知不足”與“不知足”的雙向奔赴

在俞祖成的諸多社會兼職中,有兩個十分引人注目:民政部第三屆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評估專家。同時,上海多個區也聘任他為基層治理專家、黨建引領專家等。作為一名學者,他真正做到了將學術研究所得轉化為推動基層治理實踐的動力,這離不開他在研究過程中奉之為圭臬的“現場主義”。

這一理念的形成深受他在日留學時的導師、福岡縣知事參選人今裡滋教授以及副導師今川晃教授的影響。當回國投身基層治理研究時,“現場主義” 的學術價值觀更成為俞祖成的信條。他深知,基層治理是一個與現實緊密相連的領域,其中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絕非僅僅依靠書本知識和理論模型就能完全把握。在他看來,基層社區就像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社會”,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智慧,也隱藏著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都是推動學術研究不斷深入的寶貴源泉。反之,研究成果也應當天然地為基層治理予以理論的觀照。

為了踐行“現場主義”,俞祖成基本上每周都會走進基層社區。上海全市218個街鎮,他帶領學生和研究團隊深入過其中三分之一。2020年至2021年期間,他還到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辦事處挂任副主任一職。在社區的大街小巷、居民的家中、基層的工作場所,都留下了俞祖成和學生們調研的身影。

“我自己沒有政府實務經驗,那我又該怎麼教學生公共管理知識呢?”俞祖成以“少講理論,多講鮮活案例”為授業理念,並創新性地探索“高校-社區聯動”模式,幫助學生帶著書本所學走向基層治理的一線。在諸多實踐中,他們觀察社區的治理模式如何運行,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礙,居民們對社區服務又有哪些需求和建議。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俞祖成看來都是無比珍貴的研究素材,它們為構建科學的基層治理理論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澆灌著俞祖成的研究之“樹”。今年初,俞祖成在“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名單中,榮登“2024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TOP1%”。

談及此,俞祖成引用著名哲學家波蘭特·羅素的一句格言:“美好人生是啟之以愛、導之以知的人生。”他認為有愛而無知,或有知而無愛,均難以造就美好人生。這種哲思,不僅是對人生的期望,也蘊含在他對基層治理研究中,對理論和實踐、在場和觀照的平衡與追求中。

履職之路:煙花終與天空邂逅

2017年,俞祖成因其在城市基層治理方面的研究所長,契合民革 “社會與法制”領域的履職所需,加入民革組織。他將黨派身份與天然血脈聯系在了一起。他向筆者介紹自己是福建俞氏客家第22代,而孫中山、宋慶齡、何香凝等前輩恰巧也都是客家人后裔,因此對於加入民革和參與履職,自己更增添了一份義不容辭的使命感。

在日常履職中,他充分發揮學術所長,深耕市委會發布課題、支部參政議政等工作。他撰寫的《關於為境外人士在滬旅行期間提供較為便捷的在線支付方式的建議》《關於在本市二手房交易過程中公開房源“核驗價”並適當降低交易稅費的建議》《關於調整本市階梯電量的建議》等多篇信息獲上海市政協採用。當選為市委會理論文史委副主任后,他積極投身民革市委會理論文史的研究與交流,2023年他和委員合寫的《“數字出海”中應警惕新加坡在數據上“卡脖子”》一文在單篇獲民革中央採用后,得到全國政協重視並綜合採用。2018年,在民革上外支部換屆選舉中,俞祖成當選支部副主委,責無旁貸地擔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任,積極發展后備力量,推動隊伍發展。

“稻熟低穗,人熟低聲”是俞祖成的另一價值追求。“與思辨型研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學科天然地關注現實社會。”在這種指引之下,俞祖成將帶著理論思考對社會的凝視和參與,貫穿於學術研究、黨派履職和現實生活之中,但他謙虛地說:“ 現實社會的發展復雜繁多,有時我學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無知’,只能更頻繁地擁抱、深入社會,感受社會現實時刻釋放的張力。”

時時謙遜不盈的狀態,也推動著俞祖成拓展學術研究和黨派履職的路徑。下一步,他將就民主黨派履職和城市基層治理的關系推動一系列的討論研討,打開民主黨派參與社會基層治理的全新思路......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