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履職故事
張復明委員:步履不停建諍言         2025年03月04日14:39

近日,全國政協評選出2024年度好提案60件,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張復明的《關於健全完善兒童福利制度破解低生育難題的提案》位列其中。

“健康的人口結構是大國興旺繁盛之命脈,也是穩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張復明在調研中發現,低生育現象是眾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為此,他建議要發揮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領作用,實施生育支持政策,構建積極有為的兒童福利制度。

去年,張復明積極履職,先后5次參加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的專題調研和協商。作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張復明除了聚焦人口發展問題,還十分關注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這項重大任務。

汾渭平原是黃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台塬階地的總稱,涉及山西、河南、陝西等省的多個地市。受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盆地地形和氣象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汾渭平原的環境空氣質量一直不太樂觀,自2018年起,汾渭平原被列為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之一。近年來,有關省市大力推進能源、產業、運輸三大結構調整,深入開展清潔能源替代、超低排放改造、柴油車專項治理等工作,該區域的空氣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轉,但仍面臨較大壓力。

如何加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治理?近年來,張復明一直在關注此問題,這也成為2024年民革山西省委會的重點調研課題。張復明帶領調研組圍繞汾渭平原大氣環境治理、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建諍言、獻良策。2024年4月,張復明應邀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深入推進重點區域藍天保衛戰”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在調研中,看到綠色工廠、環保績效A級企業在環保倒逼下的壯大成長,張復明感慨“環境保護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在專家協商會上,張復明作了題為《關於進一步加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的幾點建議》的發言,表示“該退出的堅決退出,該轉型的抓緊轉型,該治理整改的及早治理整改”,並建議從強化統籌協同、強化科技攻堅、強化監管執法等方面著手,解決汾渭平原大氣污染問題。

張復明多年分管山西文物保護工作。2024年,他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推動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與闡釋”專題調研和“文物和文化遺產法治保護”專題視察,實地走訪考古遺址、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高校等,與基層考古文博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企業代表等進行座談交流。

在面對如何激發文物活力的問題時,張復明建議,用“可見、可及、可互動”的智能科技手法,由物觸景、由物見人、由物及義,切實讓歷史文物能夠“說出話、發出聲、道出理”。他認為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系統工程,“協同發力,才能答好守護中華文脈的時代課題。”他提交的《加強協同聯動,注重資源整合,推進文物集中連片區法治化系統性保護》和《啟動實施“國家重要文物古建壁畫數字化保護工程”》被全國政協信息採納。

大會發言也是政協委員履職的重要形式。2024年10月,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協商議政,張復明代表民革中央作了題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大會發言,他在發言中表示:“當前,推動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與交流互鑒,既是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關公忠義文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活著的基因,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實踐向面。”張復明介紹說,關公文化起源於漢末,發展於宋元,盛興於明清,流布於當代,以關羽人物史跡為原型,以華夏民眾的草根文化信仰為基礎,是中華忠義文化的代表和標識。

正所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信仰。關公忠義文化發軔於山西,輻射世界。然而,面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關公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對關公文化的重視不夠、研究投入不足。為此,張復明撰寫《弘揚關公忠義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作為政協快報報送有關部門,建議整合相關資源,加大力度推動關公忠義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凱歌而行風正勁,乘勢而上行不輟。”過去一年,張復明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認真履行委員職責,今年,他將持續關注人口、環境等領域,努力提出高質量的建言和意見。(團結報記者 秦雪)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