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代表委員建言
馬傳喜委員:科技創新為先導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2025年03月05日09:53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儲瑋瑋)春節期間,深入麥田觀察凍害情況﹔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前往馬鞍山桃花村調研鄉村振興……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馬傳喜的履職足跡遍布江淮大地。他說:“三分之一時間在鄉間。”

馬傳喜在接受採訪。儲瑋瑋 攝

馬傳喜出生於宿州蕭縣農村,“打麥地裡走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是熟悉的農民朋友對他的稱呼。作為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他從事小麥品種科研30余載。參與政協履職,今年他的提案依舊聚焦“三農”問題。

田間的思考

去年,馬傳喜在調研時發現,有些地區局部受災,影響了種糧收益。他認為,當前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可能與縣域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有關。馬傳喜指出,目前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經營為主,農機化水平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為此,他建議以縣域為單位,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機數量和服務水平,同時推動科技創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在馬傳喜看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首先要有技術突破,還需要進行轉化、集成和配套,使其能夠轉化為實際產品,並進入市場。同時,生產設施、管理和制度也需要與突破性技術相配套,這樣才能推動產業升級。

種子的“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馬傳喜今年重點關注領域之一。他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種業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不斷涌現,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能力已大幅提升。

“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馬傳喜說,“比如,如何平衡先進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關系,避免傳統育種技術被忽視?”他強調,傳統育種技術是種業發展的基礎,不能丟,要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

“我們要先破后立,既保護傳統育種技術,又推動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結合。”馬傳喜說,“這樣,種業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可控。”

特色農產品“破局”

在池州調研時,黃精的產業化轉型令馬傳喜印象深刻。“過去農戶賣原料,如今深加工成即食產品,附加值翻倍。”他說。

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地帶,物產豐富,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馬傳喜認為,發展特色農產品對增加農民收入至關重要。他提出,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別是要通過加工和市場建設來帶動產業發展。

馬傳喜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重視特色農產品的開發,通過延長產業鏈來提升產品附加值。以安徽中藥材為例,他指出,需要從種植、加工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特色農產品的現代化和農民增收。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