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履職故事
宋亞平代表:讓孩子在美的滋養中成長         2025年03月05日10:10

青少年、美育教育、鄉村振興……談起宋亞平作為人大代表的履職,這些都是繞不開的關鍵詞。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圍繞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動數字賦能鄉村美育教育等主題,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兒童福利會會長、民革黨員宋亞平正在認真梳理、精心准備自己的建言。

“美育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重要途徑。”宋亞平說,“我始終關注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美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著力點。”

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書畫世家出身的宋亞平堅信,通過美育教育,孩子們能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從而提升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這種素養將伴隨他們一生,成為應對復雜社會問題的‘柔性力量’。”宋亞平說。

2023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八項具體工作舉措。如何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宋亞平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優化評價機制促進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建議》,建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以數字化手段建設美育工作管理平台,組織學校進行藝術教育工作評價,在線採集分析數據,形成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的“晴雨表”。

宋亞平提出的建議被納入教育部重點督辦建議。目前,全國已有十余個省份試點推廣美育數字化管理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課程設置和師資培訓。

“我的履職始終圍繞兩個關鍵詞:‘責任’與‘專業’。”宋亞平說,自己始終扎根一線調研,傾聽基層聲音,在建言中更注重可行性。

宋亞平通過調研發現,當前美育教育的短板集中體現在鄉村,鄉村學校仍面臨教具匱乏、師資短缺、經費不足等問題。部分農村家長以學科成績為唯一評價標准,忽視美育對孩子全面發展的作用。

“每年深入農村學校,看到孩子們用紙箱做畫板、用樹葉當顏料,既感動又心酸。”這也推動了宋亞平陸續提出依托鄉鎮文化站改建美育基地,既盤活資源又降低成本﹔推動“美育副校長”制度,讓藝術家走進校園,彌補師資短板等建議。

作為美術工作者,宋亞平也在開展藝術幫扶、美育基地建設等工作,並且從具體的行業實踐中汲取經驗形成政策建議。

在宋亞平的籌劃和推動下,全國首家鄉村少兒美育基地在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雙龍鎮正式成立。通過繪畫課程、非遺體驗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用畫筆記錄家鄉變遷。策劃了“普法大篷車”進校園活動,用舞台劇形式普及民法典,再引導孩子們通過繪畫表達感悟,讓法治種子在藝術浸潤中生根發芽。

針對鄉村美育面臨師資匱乏、資源不足等困境,宋亞平還想到了推動數字賦能鄉村美育教育助力鄉村振興。“這是我多年深耕鄉村美育后的創新性延伸。”

宋亞平建議進一步引入數字技術,開發線上美育平台,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利用虛擬現實(VR)等技術讓鄉村兒童“雲游”博物館、美術館,打破地域限制。同時,希望保留鄉村特色,將非遺傳承、鄉土文化融入數字化教學,既賦能鄉村振興,又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這與我在雙龍鎮推動的‘水墨畫進校園’‘以賽促學’等實踐形成互補,構建起線上線下聯動的美育新生態。”

談及未來,宋亞平說,“我將繼續為美育公平鼓與呼,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美的滋養中成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力量。”(王愷強)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