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履職故事
葛桂錄委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5年03月05日10:14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地方小戲種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圍繞加強數字化時代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打造中國恐龍文化IP帶動“恐龍經濟”等主題,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福建省委會副主委、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葛桂錄正在認真梳理、精心准備自己的建言。

近年來,葛桂錄始終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他認為,這是政協委員需要聚焦的“國之大者”。

完善世界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配套立法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我國世界遺產數量的持續增加,其保護和利用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難題,亟待予以重視解決。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葛桂錄提交了《關於加強完善我國世界遺產資源保護和利用配套立法的提案》,建議健全世界遺產管理保護機制,加快研究制定一部既對接國際公約又符合我國國情的“世界遺產保護法”,明確世界遺產的管理體制、責權歸屬、利用方式、財政支持、收益分配、監督方式和處罰措施等具體內容。

“要提升應對極端天氣影響的能力,建立健全氣候變化監測體系。”葛桂錄建議,全面排查並著力解決影響世界遺產安全的歷史遺留問題,消除安全隱患。此外,還要平衡保護與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組織專家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發展與世界遺產相適應的文化創意、生態旅游等。需加緊研究制定專項法規,運用法律手段,約束和監督世界遺產開發利用行為,防止錯位開發和過度開發。

該提案在立案受理后,由國家文物局主辦,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會辦。2024年8月,國家文物局在提案答復函中表示,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修訂中,積極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推動將世界遺產有關條款納入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實施情況評估及修訂研究,條件成熟時推動啟動世界遺產相關立法工作。

“做到‘說得對’並非易事,其背后是深入學習、扎實調研和時刻在肩的職責使命。”葛桂錄說。

加強數字化時代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國際化傳播

2025年,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屆春晚舞台上,小品《借傘》圍繞《白蛇傳》中“斷橋借傘”的經典橋段,巧妙串聯京劇、粵劇、川劇、越劇四個劇種,驚艷觀眾。葛桂錄堅信,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國大批地方小戲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方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在傳承中華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葛桂錄奔赴省內外多地,圍繞加強數字化時代地方小戲種保護傳承等課題開展調研。通過調研,葛桂錄發現,地方小戲種的傳播渠道受限,劇種個性淡化,傳承面臨斷檔,尤其是缺乏系統的數字化採集、整理和保存,許多珍貴劇目、唱腔、表演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葛桂錄建議,以啟動地方戲小戲種數字化保護工作為著力點,由文旅部門牽頭指導,屬地鄉鎮、村具體負責,對各地現存小戲種劇目進行挖掘、搶救和整理,全面系統收集地方小戲種歷史演化的相關資料,著手於音像、文字資料的留存、修復、歸檔,建立和完善檔案管理數字化建設,推動地方小戲“一戲一檔”,形成系統完整的檔案數據庫,為地方小戲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充分的資料依據和技術支持。

“可探索建立全國性統一的地方戲種數字共享服務平台。”葛桂錄希望能夠將各地小戲種的歷史沿革簡介、唱詞文本、唱段視頻等基礎資料導入該平台,並適時跟進、完善。“各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也可共享該平台數據,在直觀、快速掌握其他地方戲劇內涵的同時,不斷擴大小戲創作的題材視野,避免同質化傾向。”葛桂錄說。

在數字化時代,葛桂錄認為一定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平台,開設地方小戲種專題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借助短視頻、直播、社交媒體等平台投放地方小戲種的標准視頻,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小戲種。

“可運用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觀演體驗,AI進行音樂創作和劇本生成等,培養戲曲觀眾年輕化和探索戲曲傳播全媒體化。”談及地方小戲種的未來發展,葛桂錄建議,鼓勵地方小戲種與旅游、影視、動漫等產業融合發展,開發文創產品,創新傳統演出形式,利用數字化技術讓小戲種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文化的出海也是葛桂錄委員近幾年來關注的話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發揮數字文化特色優勢。同時要研判國際文化消費趨勢和海外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關注點。”葛桂錄建議,創新“文旅出海”數字化場景,推廣雲看展、雲演藝等數字文旅新形態,引導基於傳統文化元素的微短劇(網劇)、網文、游戲(網游)等數字時代的文化出海“新三樣”文化產品向精品化、創新性發展,希望在全球刮起“中國風”。借助於數字媒介,推動傳統文化在形式上的創造性轉化與內容方面的創新性發展,調研與分析國外民眾的多元、多層文化需求,淡化說教色彩,增強文化的可愛、可信度,找尋傳統文化出海的時空窗口。

通過打造恐龍文化IP帶動“恐龍經濟”

恐龍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古生物之一,研究不僅有重要的科研價值,還有遠超其他古生物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影響力。2024年,習近平主席出訪法國時贈送馬克龍總統中國東北遼西出土的恐龍——赫氏近鳥龍的復原模型,引發各界對中國恐龍的關注。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恐龍化石,探索地球氣候變化、生物演進過程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問題。從兒童繪本、奇幻故事到科幻大片,頻繁出鏡的恐龍成為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源泉,其形象成為一種世界性文化IP。

中國作為“恐龍大國”,截至2023年12月,已研究命名了343種恐龍,居世界首位。不過,我國豐富的恐龍資源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並沒有伴隨科普和宣傳能力的同步提升,公眾對恐龍的認知仍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系列等好萊塢大片上,折射出我國恐龍科普的不足以及缺少有影響力的恐龍題材影視作品及衍生產品。

“要通過文旅融合讓中國恐龍文化‘出彩’,充分認識並評估打造中國恐龍文化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力。”葛桂錄建議,依托我國豐富的恐龍資源,圍繞恐龍科普、主題公園、文化活動和節慶、演藝、表演‌等重點領域,統籌謀劃全國性的恐龍文旅工作。如選擇“恐龍之鄉”舉辦國際恐龍主題高端論壇、藝術周、文化節等活動﹔加強恐龍科普場所和設施建設,鼓勵開展青少年恐龍主題研學活動﹔探索借助數字化手段,活化恐龍資源,培育更多恐龍體驗新空間﹔鼓勵“恐龍元素”跨界聯動,增加恐龍文化傳播的趣味性。

以我國的恐龍生態為基礎,“選擇山東龍、諸城暴龍、中加馬門溪龍等特色鮮明的本土恐龍,打造專屬故事和文化品牌。”在強化品牌培育方面,葛桂錄建議塑造IP讓中國恐龍文化“出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影視公司等合作,制作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本土恐龍影視作品,借勢推出如DIY拼裝玩具、科普書籍、電子游戲等寓教於樂的恐龍IP衍生產品,創新“IP創作+賦能文旅+衍生周邊+線下互動”全流程的沉浸式數字文化消費場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恐龍名片。

2024年,葛桂錄的全國兩會信息上報稿題目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多年來持續關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葛桂錄認為,需強化國際傳播,借機出海讓中國恐龍文化“出圈”。一方面,創作並推動以中國恐龍為核心的文藝作品走向世界,推出多語種配音版本,讓全世界的古生物愛好者,尤其是小朋友了解、喜愛中國恐龍。積極參與國外技術成熟、傳播廣、影響力大的影視作品制作,將與我國文化形象深度挂鉤的中國恐龍形象融入其中,推動中國恐龍文化的國際傳播。另一方面,收集整理我國恐龍研究發展歷史、恐龍品種等內容,尋找我國恐龍的獨有特點和比較優勢,探索打造面向海內外的高水平中國恐龍線上展示平台,提升中國恐龍國際影響力。

即將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葛桂錄表示,將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履職擔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積極可信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剛 罡)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