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種糧農戶仍以小規模生產為主,農機化水平較低,多為小農機作業,作業效率不高,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同時,現有的農業服務主體在服務能力和水平上存在諸多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馬傳喜帶著對農業領域的深入思考與關切,提出了一系列緊扣時代脈搏、關乎民生福祉的提案。長期深耕農業研究領域,馬傳喜的每一份建言,都凝聚著對行業發展的洞察與對農民群體的關懷。
在調研中,馬傳喜注意到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中,由於受災等因素影響,種糧效益下滑,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沖擊。他認為成本過高是制約種糧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改變這一現狀,馬傳喜建議以縣域為單位,加強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縣域在農業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擔著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管理的重任。在縣域內,可以通過綜合利用國家及省級政策,加強隊伍建設,增添和改進設備,積極引入科技創新力量,對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已具備一定基礎的主體給予政策支持,並強化人員培訓,從而建立起完善的服務於糧食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種糧農戶的收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馬傳喜在採訪時提到,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地帶,物產豐富,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然而,目前特色農產品發展多處於初級階段,存在加工市場不完善、質量標准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馬傳喜建議,應重視特色農產品開發,樹立大食物觀,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要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准體系,加強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進行管理和調度,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現代化發展。
“種業發展如今已步入關鍵時期,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種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像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組等生物技術不斷涌現,過去國外大公司在生物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如今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在生物技術廣泛應用的前夕,必須重視擺正先進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關系。若不注重保護傳統育種技術,先進生物技術培育的品種可能會吞噬傳統品種。”對此,馬傳喜強調,一方面要重視品種權保護和專利技術,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另一方面,針對傳統育種技術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強品種審定管理,避免品種相似度過高,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種業的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