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專題>>2025>>2025年民革參政議政專題>>代表委員建言
邱華康委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奮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         2025年03月06日10:42

央廣網南京3月5日消息(記者顧煬威)“近年來,淮安將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推動農業強市的重要方向,立足市情實際深入探索創新,加快走出一條‘模式業態更優、綠色品牌更響、生態價值更高’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全國政協委員、淮安市副市長邱華康說。目前,淮安生態農業已取得積極進展,正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淮安市副市長邱華康(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淮安地處蘇北平原腹地,境內“四水穿城”“五湖鑲嵌”,年糧食播種面積超1000萬畝,總產量近100億斤,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和優質生態農產品供應地,素有“天下糧倉”美譽。近年來,淮安將生態農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以循環利用、綠色有機、價值轉換為主要內容,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著力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模式生態化、投入品使用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循環化、產品優質品牌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孕育出“金山銀山”。

積極探索試驗,構建生態農業有效路徑。淮安在江蘇省率先出台推進生態農業發展實施意見,按照“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可增效”原則,聚焦畜禽糞污、漁業尾水、農田退水三大問題,探索形成農田退水不直排和養分再利用、漁業尾水淨化與循環利用、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三大主要模式,2024年成功實施了16個生態農業試驗單元建設,改造農田生態化排灌系統1.9萬畝、養殖池塘和尾水淨化利用基地糞污消納基地3.7萬畝、建設畜禽糞污消納基地17.3萬畝。在循環化利用路徑基本打開的同時,大力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2.5%,居全國設區市前列。

突出提質增效,打造生態產品特色品牌。生態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轉型相輔相成,近年來,淮安聚力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地理標志產品和“淮字號”品牌。據了解,2024年,全市稻米、小龍蝦、畜禽、螃蟹、蔬菜等五大產業集群全鏈條產值突破1000億元,“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連續9年居全國水產類榜首,“盱眙1號”成為全國首例公告推廣的小龍蝦品種,除了盱眙龍蝦外,淮安大米、洪澤湖大閘蟹、漣水蘆筍、丁集黃瓜、蘇嘴西瓜等一大批淮安“土特產”正加快走出長三角,賣到海內外。

聚焦價值轉換,筑牢城市發展要素保障。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建立健全農業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當前,淮安加快探索農業生態價值多元轉化路徑,努力將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在帶動農業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讓生態農業釋放的碳匯指標、污染減排容量為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更多支撐。2024年,淮安建成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157.41萬畝,認証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數量達到385個,與此同時,正對接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平台(CCER),與中國農科院合作試點農業碳匯核算,努力在農業碳匯交易上尋求突破。

邱華康表示,2025年,淮安將聚力發展生態農業,在全市更大范圍開展復制推廣,以群眾感受為尺子,以科學指標為依據,以結果運用為導向,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探索更多淮安實踐。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