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山委員:
2024年,我提交了4份提案,印象最深的也是關於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的一個提案。這個提案提交以后,全國政協比較重視,我也拿這個提案為腳本,在討論會上重點發言。之后很快,4月份全國政協就召集了我們糧食大省區的一些委員,召開了一個“調動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為題目的一個雙周協商會議。去年是主要針對進口糧食和國內生產糧食之間的矛盾問題。貿易,人家是有規矩的,對這個規矩裡邊,怎麼去夯實這個糧食安全,必須得從多個方面考慮、多個角度考慮,所以今年的提案是從“多措並舉,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方面重點寫。
【解說】
2024年,內蒙古糧食豐產,但糧食價格持續跌落,農民種糧積極性容易受挫。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曹金山在提案中提出三項措施: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和高產技術推廣普及,以增產抵御市場價格沖擊。二是擴大集約化種植和高標准農田面積,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三是發揮農高區和農博園等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土地多元化經營模式。
曹金山委員:
要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關鍵在於農民種糧有錢掙。去年是差不多1塊錢左右1斤玉米。今年有一段時間已經跌落到8毛錢,1畝地要平均打1000斤來計算的話,這兩毛錢就出來200塊錢的一個差距,這200塊錢的差距看似很小似的,農業掙錢現在細算的話,利潤不是很高。
例如,現在有一個“密植高產技術”,種玉米1畝地能生產1噸的糧食。這樣以后,雖然價格低,按今年的價錢計算,他也能有平均每畝2000來塊錢的收益。
農業,現在不像是我們父輩們那個時代的農業,一方面是糧食的這個生產任務,土地的經營模式也要探索、改革,這就得靠“農高區”和“農博園”的帶動作用。你剛才說巴彥淖爾有個很漂亮的農博園,進去看看,就是這樣的一個大棚,大棚裡南方的香蕉都種開了。這一點,內蒙古的各盟市真得加把勁探索。
【解說】
過去一年,曹金山深入基層進行了30余次自主調研。調研發現,內蒙古有大面積的可改良提升利用的鹽鹼地,其中鹽鹼耕地1585萬畝,鹽鹼荒地3742萬畝。
曹金山委員:
通遼地區的話,蘇打鹼的鹽鹼地,西部區巴彥淖爾的話,是鹽比較重的鹽鹼地,雖然都叫做鹽鹼地,但它的土地性質是完全不一樣。不改良的話,種東西長不出來。必須得先研究明白當地鹽鹼地形成的機制,再科學地制定方案,採取分類的、分區的、因地制宜的方式去改這個東西。一塊兩萬畝的鹽鹼地,也得按分塊實施不同的方案來解決。通遼的已經改了兩三年了,我去看的時候,它已經是變成噸糧田了。
建議多從經營模式方面來改良鹽鹼地,比如說政府、社會力量、農民三方投資改良,這樣改良出來的土地,農民才愛惜得更好,因為他知道這個肥沃的土地來之不易。
耕地鹽鹼地改良好了,一方面是提升糧食總產量,還有這個荒地鹽鹼地,它改良好了,能增加我區的飼草料產量。這些東西增加以后,農牧民的收益就自然而然增加了。跟前一個提案連在一起,最終還會回歸到這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上。
【解說】
內蒙古,這片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遼闊土地,已連續五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50億斤以上,書寫著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北疆答卷。而在曹金山委員看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還需要生生不息的后輩力量。
曹金山委員:
新老交替時間點上,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積極性”提出來,讓大家看到務農工作也能養活家人,也能給自己實現不薄的收入,這樣才有人願意去務農。10年以后,這一代農民要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必須得有人接這些東西。將來農業工作者,肯定很多都是有知識的大學生。18億畝土地保障總有人經營、種植,這樣才能把中國糧,可以裝到中國飯碗裡面去。
來源:中國新聞社內蒙古分社(記者:崔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