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正在對調研掌握的情況、收集的意見建議進行進一步梳理,讓提案更有針對性。”隨著全國兩會的臨近,全國政協委員、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曹金山愈發忙碌。
回首2024年,曹金山的履職足跡堅實而有力。他積極參加全國政協考察、調研等履職活動﹔列席了自治區政協及通遼市政協專題協商會等會議,參加了部分協商活動﹔積極聯系界別群眾,帶去專業見解,也帶回基層心聲。
身為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本職工作的千頭萬緒沒有成為阻礙,反而促使曹金山更精准地發現問題。過去一年,無論是繁忙的日常工作,還是深入實地的調研,都化作一沓沓珍貴的資料。他逐頁翻閱,精心梳理,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價值的信息點。
面對梳理出的問題,曹金山一方面查閱專業資料,從學術理論中找支撐﹔另一方面,主動走訪相關部門人員、行業專家以及基層群眾,深入交流探討問題根源及解決方案。每一次交談,都是思想的碰撞﹔每一個觀點的交鋒,都讓問題的根源愈發清晰。他深知,隻有精准剖析問題產生的源頭,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讓提案經得起檢驗,真正惠及民生。
去年全國兩會,他依托專業優勢、圍繞本職工作提交的《關於有效落實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的提案》《關於支持通遼市“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的提案》《關於進一步提高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標准組建草原執法隊伍,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奠定政策基礎的提案》均獲立案,並得到了相關部委的高度關注。
“做農業領域研究,必須堅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我的建議主要聚焦在農業‘卡脖子’技術怎麼突破、如何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等問題上。”曹金山說。
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曹金山告訴記者,他圍繞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鹽鹼地改良、建設中國北疆動物健康生態走廊方面精心准備提案,期待在兩會上發出有力聲音。
【記者手記】
把“委員作業”寫進群眾心坎裡
擔任政協委員,是一份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真切地感受到曹金山對委員榮譽的珍惜和履職為民的情懷。傾聽群眾呼聲時,每一個問題他都認真記錄。他表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一定要下足調研“真功夫”,不僅要關注民生民情,更要積極作為,為解決百姓難題貢獻智慧和力量,切實把“委員作業”寫進群眾心坎裡。
政協委員的履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們是民意的 “傳聲筒”、發展的 “智囊團”,用自己的擔當,為時代的前行添磚加瓦、賦能助力。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