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啟新程——民革專家學者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3月5日,又一個“春天之約”如期而至。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並賦予江蘇省“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民革江蘇省黨員中引起熱烈反響。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徐州市委會副主委、徐州市農科院院長李強3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深感振奮,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給我們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點。”
李強是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帶領的徐州市農科院是我國甘薯種苗繁育的重要基地,僅育成的優質甘薯品種就超過50個,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世界甘薯看中國,中國甘薯看徐州已成為國際甘薯業界的共識。
李強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堅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等重要指示,需要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下一步,徐州農科院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農業科技前沿,用創新和融合的思維,強化種業創新使命,攻關育種新技術,加速推進小麥、水稻、甘薯、大豆、花生、玉米、大蒜等徐字招牌優良品種選育,研發配套綠色輕簡高效技術﹔同時強化科技服務支撐,不斷提升科技服務生產一線效能,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農業新質生產力來推動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擘畫農業強國新藍圖。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民革江蘇省委會常委、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長范一中始終關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去年的江蘇省政協會上,他建言加快建設世界級學科中心、把江蘇打造成世界人才高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江蘇省作為經濟大省、教育大省和科技大省,責無旁貸。”范一中說。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北京、深圳、杭州、合肥等城市率先布局,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賦予了磅礡的新動能。江蘇近年來也敏銳的把握到了時代的脈搏,在智能電網、數字經濟等方面積極的發力並取得重要成就,南京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設。南京大學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也實力雄厚。但與國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引領型城市相比,江蘇境內的人工智能產業還有顯著的差距,特別是缺乏頭部企業。建議整合省內的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打造區域人工智能研究及應用高地,高效助力江蘇的高質量發展。
民革江蘇省委會委員、揚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駿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挑大梁”“作貢獻”指明了4個著力點,“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厚望重托,既是深沉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責任。作為民革黨員,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抓好貫徹落實、積極建言獻策。
一是努力發揮專家學者的智庫優勢,圍繞江蘇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設立專項基金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推進“揭榜挂帥”機制持續優化,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二是更好履新民主監督職能,以深化改革與開放協同為突破點,針對“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要求,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例如,針對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落實情況開展專項調研,督促落實“一視同仁”政策,優化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三是聯合民革江蘇省組織開展聯合調研,就跨區域產業鏈協同、生態共保等議題,針對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需求,推進設立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示范區。
四是充分發揮民革社會服務品牌,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推進在蘇中蘇北農村開展“鄉村振興導師”計劃,通過“科技+產業+金融”組合模式助力富民增收。針對法治、“三農”等領域,推動民革黨員之家與黨員服務基地建設,打造“家門口的共富平台”。
“我將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四新’‘三好’要求為遵循,圍繞四個著力點廣泛收集社情民意,重點關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民營企業權益保障等短板,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彰顯新型政黨制度優勢。”陳駿說。
江蘇省政府參事、民革南京工業大學總支部主委王冀寧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研究,他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江蘇需找准發力點,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同頻共振。一是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通轉化“最后一公裡”。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深度對接是破題關鍵。江蘇可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共建研發中心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二是培育創新型企業,激活主體活力。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特別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力爭突破。同時,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政策,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領軍企業。三是優化創新生態,夯實服務保障。完善的創新生態是融合發展的“助推器”。要強化科技金融支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提升成果轉化效率。設立科技基金和專利運營平台,已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高效對接。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范”的新定位,明確了角色擔當。江蘇依托科教優勢和產業基礎,應勇於探索、主動作為,在全國范圍內發揮引領作用,為實現“十四五”目標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磅礡力量。
民革江蘇省委會企聯會副會長、日聯科技董事長劉駿說:“這兩天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我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賦予企業的責任與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這為我們企業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
日聯科技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立伊始就專注於X射線全產業鏈技術研究。劉駿帶領團隊成員歷經10年持續研發,攻克了射線物理關鍵技術,在核心零部件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封閉式熱陰極微焦點X射線源並實現產業化應用。這項成果解決了國內集成電路及電子制造、新能源電池等精密檢測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日聯科技也成為全球第三家、國內首家擁有此項技術的“領跑者”,成功填補了國內此項技術空白。
劉駿表示將從三方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方針:一是強化科技自主創新,未來三年研發投入佔比不小於10%,重點突破高端裝備核心部件"卡脖子"和人工智能AI賦能檢測技術﹔二是深化綠色智造轉型,計劃持續投資建設數字化碳中和示范車間,推動生產全流程降耗增效﹔三是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與江蘇省內5所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精准對接。特別要把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戰略機遇,我們年內將實現供應鏈協同效率提升30%。同時牢記企業社會責任,持續完善員工技能提升計劃,確保全員年均培訓時長不低於60小時,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員工。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將以會議精神為指引,在穩增長、促創新、惠民生的多維坐標系中找准定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企業力量。
民革江蘇省委會“三農”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處長崔曙平對習近平總書記就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倍感振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和為民初心。作為村鎮建設工作者,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江蘇是經濟強省,也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和諧的省份。但在城鄉居民收入、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和運維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主責主業,銳意進取、勇於擔當,著力推動村鎮建設高質量發展,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負人民的期望。
民革東南大學基層委員會黨員、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何玉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並強調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這一指示不僅是對江蘇發展的高度期盼,也為全國經濟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江蘇作為經濟大省,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廣闊的科技應用場景和強勁的產業集群勢頭,但其在突破性成果和新興龍頭企業培育方面仍顯不足,高質量科技供給的短板亟待補齊。我認為,江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深度不足只是表象,深層症結在於資源分散、要素協同乏力,未能形成合力效應。為此,江蘇應秉持長期主義,通過系統性政策設計破解瓶頸,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協同機制、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產業生態優化機制和長期評估與動態調整機制,實現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政策聯動和資源整合,全面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戰略部署。這不僅能助力江蘇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也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