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強調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鄧乾春長期致力於油料精深加工與營養學研究,聚焦油料產業科技創新與標准體系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效益提升建言獻策。
破解產業瓶頸 推動高值化利用
在湖北、山東、內蒙古等地的調研中,鄧乾春深刻感受到國內油料加工企業面臨的效益困境。“國外油料進口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很大,價格優勢明顯,導致國內加工企業競爭力不足。”他提到,啟動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以來,通過挖掘冬閑田擴種油菜潛力,油菜種植面積大幅度提升,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加工效益仍是關鍵。
鄧乾春表示,油料資源的高值化利用仍存在瓶頸。目前,油料加工后的餅粕主要作為飼料,油料油脂產品同質化嚴重、種類單一,導致附加值較低。他建議,通過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推動油料從傳統食用向專用原料、高端基料、休閑食品、營養健康產品甚至日化用品等領域拓展。例如,大豆增產后的加工模式單一問題亟待解決,需通過全組分加工、全資源化利用、全價值鏈挖掘的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當前產業主要利用其油脂部分,而蛋白、多糖、多酚等高價值組分尚未實現充分開發。未來,應借助精准營養、生物合成、數智加工等前沿技術,實現油料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高附加值利用。
強化品種創新 加大政策支持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面積糧油單產提升行動,鄧乾春認為,提升油料單產水平的關鍵在於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協同。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於科技支撐和技術創新,“需要選育高產、高油、高蛋白、抗逆、優質等性狀的品種,同時提高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他建議加大對油料種植的補貼力度,以提升農民種植積極性,實現“專家產量”向“大田產量”的轉化。
展望未來,鄧乾春認為生物合成油脂是突破耕地約束的重要方向。“通過細胞工廠和基因編輯等技術,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油脂,不僅可以實現“量”的替代,還可以實現“質”的提升。”他舉例,國內已有企業通過微生物生產DHA、ARA藻油並出口到國外,替代傳統的魚油來源。此外,他呼吁推動油脂產業向更均衡、更營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油脂的需求。
聚焦應用導向 服務產業需求
對於年輕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鄧乾春寄予厚望。“科研應以應用為導向,成果要能真正服務於產業。”他鼓勵年輕人深入企業車間、田間地頭,了解產業需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人才評價體系正在改變,不再單純以論文和專利數量為標准,而是注重原創價值和產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