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湖北
王紅玲委員:推動農業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還田     華夏時報    2025年03月14日15:39

我國每年產生9億噸秸稈、38億噸畜禽糞便及2000萬噸農用殘膜,這所帶來的碳排放和甲烷排放量巨大。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台方案,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升農田土壤固碳能力,我國在推動農業有機廢棄物還田實現減污降碳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技術推廣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碳減排效果評估體系缺失、資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場需求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提出關於“推動農業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還田,助力農村降碳減污協同增效”的建議。一方面,她認為應該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業碳減排評估體系,另外她提議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碳金融支持與激勵機制。

農業降碳減污任務艱巨

當前,我國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滯后與降碳減污需求之間的矛盾已進入關鍵攻堅期。全國每年產生9億噸秸稈、38億噸畜禽糞便及2000萬噸農用殘膜,畜禽糞污直排使流域氨氮負荷增加30%—50%,殘膜殘留導致15%耕地理化性質劣化。此外,未利用秸稈腐解年釋放甲烷8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畜禽糞污露天堆放貢獻農業源甲烷排放的26%,碳泄漏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氣候壓力。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和《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實施方案》,聚焦資源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及產業生態化,細化18項重點任務,推動技術應用、補貼政策創新和綠色信貸支持。這些措施有利於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升農田土壤固碳能力。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農業土壤固碳潛力每年可達2億-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我國通過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等措施,使得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年均增長0.1%—0.3%,部分黑土地保護項目區甚至達到0.5%以上。在稻田甲烷減排方面,我國研發的氣候智慧型技術體系(如節水灌溉、秸稈快腐技術)使水稻種植區甲烷排放強度降低20%—30%。

創新碳金融產品

盡管我國在推動農業有機廢棄物還田實現減污降碳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這一技術的推廣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碳減排效果評估體系缺失、資金投入方式不符合市場需求等。

王紅玲提出了兩方面的建議:包括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業碳減排評估體系和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碳金融支持與激勵機制。

“一是加強原材料監管和溯源機制建設。二是統一碳減排評估標准和方法,推動政策工具箱完善。三是加強土壤普查碳減排效益評估。”王紅玲表示,結合土壤普查,開展有機肥還田技術的協同效益評估。

碳金融和激勵機制方面,王紅玲細化了四條方案:一是創新碳金融產品,強化政府信用擔保與市場化流通。以有機肥還田碳減排量為標的,開發可交易的碳金融產品。二是優化財政補貼機制,聚焦碳市場聯動與收益反哺。推行動態補貼政策,將補貼額度與有機質提升量、碳減排量等指標挂鉤,建立與碳市場聯動的調整機制。三是銜接碳交易市場,深化碳積分抵扣與普惠機制。加快制定農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簡化碳減排量核算與交易流程,推動有機肥還田項目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四是強化政策協同,推動碳金融機制全面落地。加強農業、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的協同聯動,制定農業碳金融專項政策,明確碳減排量核算、交易和收益分配規則。

分享到: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