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員風採
在世界氣象日,認識一位民革氣象人         2025年03月24日09:43

編者按

古語曰,“天有不測風雲”,這是古人對於天氣的朴素理解與認知。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尋破解天氣演變規律的密鑰﹔在當下,天上有風雲氣象衛星,地上有雷達探測系統,人們不懈追求著“天有可測風雲”。1980年7月,伴著一首《漁舟唱晚》,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與觀眾見面,氣象科學通過電視走進千家萬戶,開啟了國內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氣象工作者是如何洞察“天機”的?近日,記者走進中央氣象台,與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民革黨員黃彬面對面,一起“揭秘”天氣預報那些事兒。

“我是給天氣看診把脈的。”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中央氣象台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海洋團隊負責人黃彬從事氣象工作已近30年,主要從事中國近海海洋天氣預報,對中國近海大風、海霧等海洋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預警。在黃彬看來,天氣預報是一個“用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這也是天氣預報的“最大魅力”。她說:“當對未知的預測與實際情況越來越接近時,我心裡的那種喜悅是無以言表的。”

在崗在責:“白+黑”24小時堅守

走進中央氣象台會商室,科技感和“忙碌”的氣氛迎面扑來。一個個氣象數據可視化展示大屏滾動播放著衛星雲圖、實況數據、精細化網格預報等監測預報資料。一台台電腦桌面上載有“雲桌面”預報業務系統,讓預報員不局限在指定工位就可隨時登錄所需平台,完成相關業務工作。這裡一天24小時有人值守,值班預報員們或全神貫注地盯著雲桌面頻繁地敲擊鼠標,或三五成群低聲討論……從黎明到深夜,迎朝霞披星月,會商室裡的“值班熬夜”正是像黃彬這樣的氣象人日常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目前,我國已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包括氣象衛星、雷達、自動氣象觀測站等,通過這一“天羅地網”觀測到的數據在被大型計算機收集、運算后,清晰呈現的觀測結果以及“算”出來的未來天氣形勢就被供給預報員做進一步分析、判斷、會商,得出具體的天氣預報。

黃彬和她的團隊常常凌晨兩三點就到崗工作,通過分析氣象衛星監測等多源觀測資料,判斷相關數值預報模式及客觀預報方法所生成的初步預報結果,從海量、分散的數據資料中不斷地抽絲剝繭,預測未來的天氣情況及其可能的走向和影響。

“當看到某一數據資料時,我在腦海裡會瞬間形成一個‘概念模型’,判斷出天氣情況是什麼樣的。”黃彬以氣壓數據為例解釋說,“不同的氣壓值代表氣壓強弱,氣壓強弱預示著影響天氣的劇烈程度,我通過氣壓值能判斷出當前狀況會對天氣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黃彬1995年畢業於有著百年校史的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專業,畢業后工作重心也一直圍著“海洋”轉。我國近海未來1天、3天、4-7天有關海域、海峽出現的風級范圍是多少、陣風最高達到幾級、風向情況如何、是否有海霧……根據監測和分析數據,黃彬和團隊預報員會商分析未來海洋天氣。

“會商”就像醫生給有疑難雜症的病人會診一樣。黃彬介紹說:“會商時,預報員會交流意見、討論看法,同時通過網絡視頻、工作群、電話加密等方式聯系重點省份的氣象專家、相關防災減災機構的工作人員參與進來,形成‘叫應’與業務互動,得出天氣預報結論,第一時間提供預警服務。”會商后,預報員根據天氣預報結論,制作出不同形式的預報產品,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公眾發布。

“摸准老天爺的脾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種研究型業務,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科研工作支撐,研究成果則會“反哺”實際業務。黃彬向記者介紹,天氣預報員又被稱為“氣象科學家”,一名具有出色預報能力的氣象預報員,要掌握專業的地理、氣象、物理、統計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在“業務值班”之外,黃彬專注於海洋氣象科研項目建設,帶領團隊創新研制和改進海洋氣象預報方法和技術,提升海洋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氣象衛士”為重大活動保駕護航

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帆船帆板比賽在青島舉行,以黃彬為牽頭人開發的海霧數值預報系統,預報海霧和海上的能見度,為青島奧帆賽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的預報有助於賽事的科學安排,那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為奧運會這樣的國際重大賽事提供專業化氣象服務的自豪。”黃彬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話語中難掩激動。

“我們平時會做大量的總結工作,在每一次重大保障和災害天氣后,我們大家會集思廣益,重大保障活動后開展技術總結,針對亮點和不足,對方法和技術進行優化和改進。”黃彬說。

隨著海洋強國的建設,海上生產活動越發頻繁、交通運輸不斷發展,海洋氣象保障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海霧、海上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亟待提升。自2014年開始,黃彬作為中央氣象台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海洋團隊負責人,帶領團隊開展海霧、海上大風監測和預報技術攻關,從一次次實戰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2018年6月9日晚上約8時,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有朋自遠方來》燈光焰火藝術表演在青島浮山灣海面上如期舉行,黃彬為這次活動做氣象服務保障的經歷至今仍令她記憶猶新。

《有朋自遠方來》燈光焰火藝術表演以天為幕、以海為台、以城為景,對氣象條件要求高。按照演出計劃,演出當天晚上8時到9時這一時間段的能見度大於2公裡是演出組委會所提出的天氣要求,而從現實情況看,演出當天從一大早開始,海面上已經彌漫起厚厚的海霧,能見度不足1公裡。這時,黃彬作為保障專家研判:海霧是否消散?能見度是否轉好?未來天氣情況是否能保証燈光焰火藝術表演在海面上正常舉行?

黃彬和保障專家全面細致分析天氣實況演變和模式數據。“我發現大氣層的風向從東南轉南向有略微調整,氣流抬升有變化。”黃彬在與其他氣象專家認真討論后,最終給演出組委會的一個結論是:當天晚上8時到9時,會有輕霧影響,但能見度大於2公裡小於5公裡。

隨后,黃彬和其他氣象專家密切關注著氣象變化,從當天下午2時起,能見度慢慢往上升,直到最終正式表演時,實際能見度是3.9公裡,與預測一致。“重大服務保障活動不可避免會有壓力,但壓力就是動力。”黃彬說,“將每一次預測過程中有用的氣象線索和細節積累起來,就能逐步提升預報能力。”

預報難免也會遇到失敗,在黃彬眼中,有些失敗可能是“一輩子的遺憾”,但是,她更想探究的是沒有報准的原因。她會帶領團隊科學剖析預報得失,開展有針對性的原因查找,讓教訓成為下一次預報成功的基石。

“每走一小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黃彬形容,海洋團隊有些“慢熱”,因為這個領域很多都是空白,需要闖出一條新路,探索海洋預報的方向。曾經,海霧監測和預報主要依靠預報員對氣象數據的人眼識別和主觀經驗判斷,因此不同的預報員往往結論不同。2019年,黃彬帶領團隊嘗試將衛星資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通過“機器學習”讓計算機“找尋”觀測數據和海霧的對應關系,在“智能+”的輔助下實現了定量化、全天候識別海霧,以及海霧預報從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實際上,我們是將積累的有關海霧的氣象線索和細節轉化成‘數據特征’告知計算機,計算機會在學習中逐步優化。”黃彬進一步解釋說。

目前,黃彬已經帶領團隊建立起我國近海海霧監測和預報體系,牽頭制定了國家標准《海霧預警等級》。黃彬說:“就像跑馬拉鬆,只要堅持到終點,成績就體現出來了。我們能看見一個個目標逐步實現,更多的願景正在實現的路上。”

防災減災 天有可測風雲

如今,在有關防災減災部門和行業的需求推動下,海洋氣象預報的覆蓋面更廣、專業度更強、精細度更深。“氣象預報,發揮著國家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預報結果精准一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就會安全一分。”黃彬在談到自己深耕氣象預報事業的動力時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我願意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貢獻自己的力量。”

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的順利進行迫切需要對海洋氣象的精准把握。在深入石油行業調研后,黃彬發現,當台風來臨時,石油行業需要了解台風的影響范圍到底有多大、不同高度的風速有多少等情況,以便防范預警、組織撤離,保護海上人員和財產安全。

以需求為導向,今年以來,黃彬帶領團隊成員研發出台風過程風、高度風產品,助力石油行業防災減災。“前段時間,當台風摩羯、普拉桑來臨時,我們為石油行業提供的有關台風影響范圍、風速的圖表、數據、預測報告等內容,切實發揮了作用。”黃彬說。

在為有關防災減災部門或行業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的同時,為各級氣象部門提供業務指導,也是黃彬的重要工作之一。黃彬每年會在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為全國預報員授課海洋氣象專業技術﹔同時,還會經常通過現場或者遠程省、市級氣象台作專題講課、學術指導等培訓工作。

“海霧監測技術和預報技術的研究對於提高海上交通、航空交通運行效率以及相關氣象災害的防范和減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3年11月29日,在對福建省廈門市氣象台業務科技人員進行培訓時,黃彬首先通過視頻和圖片展示,強調了海霧監測和預報的意義。在講座中,黃彬深入淺出地指導了如何通過衛星圖像識別海霧,分享了國家級業務單位在開展海霧監測和預報過程中所用的平台和技術,提出了有關技術本地化應用方面的建議。

“培訓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黃彬對記者說,“通過培訓,基層氣象工作者會更加了解國家先進預報技術和方法,我也可以在深入交流中進一步了解行業需求提升預報技術研究能力。”

在日常工作之余,黃彬熱心發揮特長、服務社會。曾經作為氣象領域專家多次參與民革中央防災減災方面參政議政工作的黃彬於2020年加入民革,現任民革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我加入民革的初心,就是想更好發揮自身‘橋梁’和‘紐帶’作用,讓氣象領域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更好地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鏈接,更好地服務於行業生產、應急管理等領域。”

今年6月4日,民革北京市委會人資環建委員會智慧應急課題組聯合民革海澱區工委、西城區委會相關課題組赴中國氣象局,就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和數字化智能化監測情況開展市區聯動調研,黃彬參與其中。調研中,她提出氣象預警應被更好地納入北京市應急管理體系,氣象數據應通過政府協作被更好地應用於農業、交通業等行業。

“扎實做好參政議政,有助於打通海量氣象數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裡’。”黃彬還曾結合地方實際需求,於今年年初聯合北京市氣象局氣候中心提交了《北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估及潛在影響和應對建議》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北京市有關領導的批示。

氣象數據如何與農業結合?通過進一步探究,近日,黃彬聯合中央氣象台農業氣象專家完成了一份建言——《關於推進氣象大數據與農業進一步結合發展的建議》,並已提交給民革中央。建言中提出,要加強多數據、多模型、多方法的融合應用,提升農業氣象精細化監測評估能力﹔結合作物模型和機器學習,高效處理數據﹔加強各部門合作,將氣象災害與農業生產進一步結合。

“民革為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履職平台,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我將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用專業和實干展現氣象為民的擔當作為。”黃彬說。

本文刊載於《團結報》2024年11月12日人物版,並榮獲第八屆(2024年度)全國氣象優秀新聞作品

作 者:趙亮 陳曉燕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