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記憶》探討了民革在上海建筑中的歷史痕跡,系統整合了民革早期的活動場所、人物故居等建筑的歷史記憶,具有潛在的學術創新性。”“新書探前輩之清芬,詠世德之駿烈,民革的人文特色定能薪盡火傳,宣風聲於不泯。”
3月28日上午,上海民主黨派大廈六樓會議室內氣氛熱烈,由民革上海市委會和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歲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記憶》新書出版座談會在此召開,眾多專家學者、撰文作者、前輩后裔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本書的價值與意義。民革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團結報社社長邵丹峰出席會議並講話。民革上海市委會副主委翟駿,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楊婷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民革上海市委會副秘書長潘敏、金穎,民革中央宣傳部黨史處副處長可玥,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宣傳部副處長熊穎出席會議。民革上海市委會宣傳部部長陳靜主持會議。
邵丹峰代表民革中央宣傳部對《歲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記憶》的出版表示祝賀,對為本書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編委會成員、專家、作者以及所有工作人員表示感謝。邵丹峰表示,書中所述既是上海民革的發展史,也是上海城市空間的演變史﹔不僅承載了歷史的厚重與深沉,又融合了現代的繁華與明快,為我們學習和了解民革黨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也讓黨史從抽象的記載轉化為具體可感的過往。結合學習何報翔常務副主席在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民革中央履職能力建設年相關任務要求,邵丹峰提出,要在薪火相傳中恪守初心,深學細悟筑牢思想根基﹔在務實篤行中夯基固本,積極發揮自身陣地效能﹔在守正創新中履職盡責,加大民革黨史工作力度。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在繼承中勇於探索,在堅守中努力作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翟駿在致辭中表示,從《民革黨員在改革開放中》到《歲月留痕》,從《民革黨員在新中國》到《民革前輩與上海解放》,民革上海市委會始終重視思想政治建設工作,長期堅持撰文著書。本書由徐毅鬆主委親自審定並撰寫前言,從文字斟酌到史料勘正,從建筑攝影到插圖創作,從排版編輯到裝幀書籍,凝結了台前幕后各方的心血與智慧。翟駿希望廣大民革黨員、社會大眾通過閱讀這些老建筑,了解民革前輩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重溫他們在上海工作與生活的溫情點滴。通過豐富的史料和事跡介紹,追尋民革前輩的足跡,感悟他們的政治初心和家國情懷,從而激發熱忱、汲取力量。
楊婷在致辭中介紹,本書以建筑為敘事主體,擷取民革上海市委會創立、發展、壯大的歷史人物與故事,將扎實的史料、厚重的建筑與溫暖的人、物、事有機融合,構建了“空間—時間—人文”的三維坐標體系。楊婷相信本書能夠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具有很高價值的參考資料和課題方向,也為廣大讀者了解上海、了解民革、了解中國統戰史等提供了史料准確、角度新穎、方式友好的閱讀文本。
今年是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出版《歲月留影:建筑中的上海民革記憶》一書,既是對民革上海市委會成立70周年的獻禮,同時也為上海民革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傳承合作初心、發揚優良傳統提供了新教材。
該書以建筑為載體,用40個生動的故事串珠成鏈,帶領讀者們穿越時間與空間,在時光隧道中領略民革前輩“上下求索”“心向光明”“矢志不渝”的心路歷程。為了更好地開啟這段穿越時空的對話,市委會組建了一支橫跨40后至95后的寫作團隊,其中有筆耕不輟、辛勤鑽研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有耳濡目染承家風的民革先賢后裔,還有意氣風發的民革青年黨員和機關干部。不僅如此,民革上海市委會還從編制地圖、繪畫攝影、設計路線、舉辦展覽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延伸,在更精心的守護中讓傳統教育可見可感,深入人心。
會上,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兼秘書長、上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廖大偉,民革上海市委會聯絡部原部長馬銘德,原全國政協委員、馮玉祥將軍孫女、上海市政協委員馮丹龍,浦東新區區委會黨員、上海金童幼兒園明月分園園長潘倩,徐匯區委會黨員、中國中福會出版社副編審吳迪,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李平,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征編處副處長周奕韻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對本書的所思所想作了交流發言。
會議現場,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歲月留影》書籍宣傳片。會議向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上海宋慶齡故居、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朱學范故居紀念館等單位,以及民革新黨員代表、志願講解員代表等進行贈書。
會議同步發布了6條上海民革City Walk路線圖。
民革上海市委會組織部副部長(主持工作)查際春,宣傳部副部長吉朋曉,各基層組織負責人、新黨員代表等近百人參加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