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带去了他最新培育的高产、多抗小麦种子。“我是搞小麦育种的。我们出的品种,应该说,最近5年里面每年出一个国家级的品种,而且它的表现都相当优秀。这就是我们国家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伟大的一个决心。”马传喜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采访时说。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马传喜围绕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言献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数亿农民的生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马传喜在提案中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关键是如何克服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短板等因素的限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他认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明,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能和生产效益。
为此,他在提案中建议,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努力扩大粮食等大宗农作物产能。扩大粮食作物产能,增加生产面积已没有潜力,关键在提高单产。物资投入较大的小面积高产竞赛,因为栽培环境与生产实际差距较大,并不是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或区域整体增产的有效路径。因此,建议分四步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土壤肥力和抗灾能力再提高一个台阶;培育产量潜力更高的优良品种;研发符合目标产量的栽培技术集成模式;通过“小田变大田”增加农户生产规模,优化各生产要素的配套实施。
改善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提升重要经济作物的产值和效益。高效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设施农业等,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或交通便利区域,承担着“菜篮子”保供任务。由于其单位面积土地产值高、机械化程度低,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因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棚换大棚”工程,扩大设施内农事操作空间,发展小型适用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总供应量。建议在粮食主产区、村镇周边也要发展一定的菜园地和设施农业,以消化吸收因粮食规模经营产生的富余劳动力。
以园区建设和装备现代化为抓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主要包括特色蔬果、中药材、花卉、规模养殖业等产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系统配套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加工附加值。包括两个方面: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此带动周边农业生产按区域集中,形成相互衔接的产品链条;要推动种养业的规模化,以此配套建设相应的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和交易市场。
开发特色多样的生态产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以丘陵山区为重点,开发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注意保护原产地、农业文化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谨慎实行“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更多注重生态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多样性功能。要将小农生产、产业帮扶、劳动就业与生态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通过品牌化、生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等,提高小农生产与服务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安徽民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