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湖北
郑军委员:不摘“师范”帽、不改“师范”性,坚定走“师范”路     黄浩    2023年03月07日09:58

郑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

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以来,过去10年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已经向政协、统战、党派和有关智库提交提案和信息160余件。

160——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令人敬佩的是,每一份提案和信息的背后,都是郑军经过深入调研、反复斟酌后精心写就的。

“遇到问题就会往一线跑”,熟悉郑军的人都知道,为了得到一手信息,郑军常常走出大学校园,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了解基层群众和中小学师生工作、学习的相关情况。因为工作繁忙,他常常忙到半夜两三点。

“‘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是形成高质量有价值有针对性提案的关键。”郑军说,“只要留心观察、掌握方法,提案就在身边。”

“无论中央、国家部委出台什么文件,召开什么大会,我都会第一时间关注,并将其中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再逐一思考,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郑军这样谈道。

如此极致的付出自然也收获了不少成果。2022年9月,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和发展研究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对2020—2021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拟获奖成果进行了公示,郑军领衔的研究团队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在10个一等奖中占得一席。这是郑军长期以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问题追根溯源,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建言献策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郑军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被评为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2017年11月,在民革中央参政议政工作表彰会上作典型发言等类似的荣誉也不在少数。

担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之后,郑军对师范院校的关注越来越多,常常为建强教师教育建言献策。

“师范类院校要彰显自身特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相对贫困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师范类院校要配齐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和实验员,严格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度,确保训练时间要达标,质量要达标。”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的校长,他对一些师范院校“有‘师范’帽子、没有师范特色”的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下发后,他第一时间建议师范院校美育工作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要针对现实问题培养适切的美育人才,要能够为国家基础教育需要造就用得上、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美育师资。

《关于完善师范院校评价改革的提案》《关于推动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提案》等关于教师教育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2023年1月1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郑军再次入选。

记者了解到,今年两会期间,郑军将继续围绕师范院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什么对教师教育高度关注?对师范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他有哪些建议?全国两会前夕,围绕教师教育相关话题,本报特别对郑军进行了专访。

做实做优做强“师范”这块牌

对话郑军

中国教师报:师范教育是教育之基,师范院校是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我们注意到,您曾经在两会上呼吁“确保师范院校不失‘师范性’”,请问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这一声音的?

郑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绝对主力军”已成为共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教师教育被高度重视的新时代,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挑战:一是经费获取能力低,二是办学层次低,三是突破重大科研成果难,四是师范生就业难,五是师范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没有体现师范专业品质。

许多师范院校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重点投入理工科等容易出重大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好的学科和专业。相关调查显示,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在招生中师范生的比例偏低,有的已不足20%,师范教育事实已被边缘化。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我才在去年的政协提案中提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师范院校不失“师范性”,确保教师教育“母机”强劲有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没有好教师,哪来好教育,没有高质量教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何谈起?

中国教师报:地方师范院校是支撑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一段时期内这批院校的发展却一度滞后,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郑军:我们首先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师范院校的数量及分布。据统计数据,全国共215所师范院校,其中6所部属师范大学、209所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师范院校占比达97%;在地方师范院校中,省属重点师范大学40所、占比19%,其他普通师范院校169所、占比81%。足见地方师范院校的数量远超部属师范大学,普通师范院校的数量远超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从师范院校的分布看,地方师范院校是绝对的主力军。

第二组数据是师范生的数量。以2021年为例,全国应届毕业生约909万,其中师范生为74万,师范生中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占比97%。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指出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地方师范院校承担了主要培养任务。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有着关键性影响。

正如你所留意到的,这些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受到实质性重视是必须直视的问题。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这几方面:

一是投入得不到保证。师范类专业不像医科、工科、农科等专业市场回报率比较高,师范类专业主要讲求社会效益。这一属性决定了师范院校必须有政府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才会保证质量和应有的社会效益。然而,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下,地方师范院校主要由地方财政进行投入,一些财政比较宽裕的省份可能投入就多一些,而一些财政吃紧的省份投入就相对少。

二是评价机制没有体现师范性。现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并没有对师范类院校进行单列评估,都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这就忽略了师范院校的独特性。由于师范专业的效应落后于许多市场化程度高的专业,在这样的评估指标体系下,师范院校裁减师范专业、增加经济获得性强的专业的冲动和意愿就强得多。这样就导致师范专业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萎缩。

三是教师招聘制度的开放化。现在中小学教师招聘的准入门槛较低,拿到教师资格证就拥有了入职门票。但成为专业教师需要长期专业修炼和培育,一两次考试很难分辨出来这些特征。开放化的教师招聘制度本意是吸纳更多优秀人士从教,但在现实操作中,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师范生的专业性,甚至导致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被淡化。

中国教师报:地方尤其是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师范院校,从政府层面以及师范院校自身而言,您对促进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郑军:地方师范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下好五步棋: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确保地方政府投入足额到位。

二是建立和完善师范院校的评价新体系。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研制针对师范院校的评价新体系,以制度的方式确保师范院校的“师范性”。

三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现有师范院校中,“双一流”高校3所,有教育类博士授权点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23所,较早建立硕士点但无教育类博士点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13所,有教育类硕士点的普通师范院校24所,无教育类硕士点的其他师范院校160所左右,最后一类约占地方师范院校总数的77%。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都不高。这一现象必然会影响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是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制度。要把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视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能是知识导向的“一考定证”。要加大对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让师范生的专业性在这个资格证上能够体现出来。

中国教师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加强学校“师范”属性、聚焦师范生培养、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郑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是比较早意识到“师范属性”问题的院校,这10年来,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做了大量的探索,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严守“师范”不动摇。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师范类院校改名的比较多,湖北二师作为具有92年办学历史的新型本科师范院校,我们始终认为,不管高等教育如何变,师范教育总是需要的,我们一定要沿袭历史,发挥师范这个优势,在确保“师范”性前提下,做实做优做强“师范”这块牌,不摘“师范”帽、不改“师范”性,坚定走“师范”路的办学定位。

二是保证师范生招生规模,确保师范教育的主体地位。我们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其中之一是湖北教育学院,另外两所是工科院校和经济管理专业院校,所以合并之后的16个师范专业只占全校招生专业的1/3,但我们坚持招生数量向师范专业倾斜。这么多年来,师范生招生数量一直超过全年招生额度的40%,这个比例一直没有减。

三是创办行知实验班,积极探索师范教育新范式。为探索在开放体系下如何办好师范教育,确保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学校2011年创办了行知实验班,历经12年的实践,现在已经探索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优秀师范生培养模式。12年来,行知实验班培养的优秀师范生深受中小学校的喜爱和认可。我们正陆续将这套培养模式推广至所有师范生,推动我校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是职后培训反哺职前培养。我们紧紧抓住湖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心和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两块省级招牌,承担湖北省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项目,既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送到中小学,又从中小学那里吸纳最新的实践创新成果,并对这些实践成果进行提炼和挖掘,形成优质资源,建成中小学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库,供师范生研习。同时,发掘优秀中小学教师,建立一线优秀教师资源库,聘任他们担任我校师范生实践导师,确保师范生教育教学与一线中小学不脱节、不掉档。

中国教师报:我们注意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建设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特别提出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未来,湖北二师将如何抓住机遇建强教师教育?

郑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秉承92年师范教育传统,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服务基础教育作为第一目标。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坚持为所在区域、为中西部乡村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四有”好老师。

一是实施攻坚计划,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构建师范生“1+6”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完善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采用课程模块化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设教师素质训练与认证省级重点示范中心,建立“好老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平台。重视师范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促改,加快推进师范专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注重协同育人,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以“新教师、新体系、新平台、新样态”为目标创建光谷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鄂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UGSC”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实验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五个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中心,实施高校专家和中小学学科教研员双牵头人制,探索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培训新模式,开展科研合作和协同教研。

三是贯通职前职后,构建教师终身发展体系。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总结“行知实验班”12年经验,探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协同、相贯通的一体化培养及跟踪指导模式。高质量实施“优师计划”,抓实师范生核心素养养成和实践教育,着力为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优质师资。建成教师教学能力AI人工智能测评中心,开展教师智能化测评和诊断,为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能力画像。开展教师个体智能诊断及精准研修,完善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专业化和精准化。

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技术赋能教师教育。着力建设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立足武汉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试点建设,依托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湖北教师大数据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构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数据库、分析模型和区域教师发展状态报告定期发布制度。

中国教师报:今年两会期间,您还将关注哪些关于教师教育的话题?

郑军:今年两会我将继续关注教师教育,并正在准备相关提案。

一是构建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评价体系。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还是按照传统的综合性标准,这不太符合新时代教师教育要求。我想,应该结合师范专业认证体系,出台一个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硕士点申报改革。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层次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具有传统优势和长久培养经验的地方师范院校在现有硕士点申报条件下很难达标,这不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变革当下的申报模式和申报标准,为师范院校的硕士点申报铺开道路,帮助地方师范院校提层次、强质量、扩影响。

三是教师教育数字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是趋势和潮流,但教育领域里的变革还缺乏深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将智慧教育平台优势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协同起来,造就一代新教师是我最近正在思考的重要议题。

四是在乡村教育中实现家教融合。乡村因留守儿童多、父母长期不在家等现状而面临家庭教育责任主体缺失,对未成年人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如何实现乡村教育的家教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来源:中国教师报)

专题推荐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