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云南
杨学英:洱海之滨舞坛“常青树”     曾永会    2023年04月27日14:45

今年77岁的杨学英拥有比实际年龄更显年轻的气质和容貌,她身段苗条、动作敏捷,这都得益于常年练舞。作为云南著名白族传统舞蹈艺术家,杨学英长期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剧的传承和民族民间文艺保护利用,并取得不俗成绩。由于杨学英对传承弘扬民族文艺作出的突出贡献,先后入选《中国文艺家传集》《大理州志·人物志》等。

抹不去的“疼痛记忆”

杨学英从小能歌善舞。一次,学校组织文艺演出,杨学英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大理市吹吹腔剧团团长何为华的注意。他一路打听,找到杨学英家。杨学英原本出身名门,后因故家道中落。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何为华的到访自然不受杨家待见,杨父礼貌而坚定地回绝何为华说:“我家再苦再穷,也不会让女儿去当‘戏子’。”惜才的何为华不忍错失学艺的好苗子,再三登门拜访,终于打动了杨学英的父母。

1960年,15岁的杨学英进入大理市吹吹腔剧团,开始系统学习白剧。白剧包括吹吹腔和大本曲,来源于明代的弋阳腔,用唢呐吹奏,同时做舞蹈身段,按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杨学英刚入剧团,就被锁定为“花旦”“刀马旦”的角儿。演刀马旦需要扎实的舞蹈功底,杨学英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练晨功,晚上睡觉时,也要躺在床上吊腿。

拉筋和下腰是舞蹈基本功,练习时也最为痛苦。在练功房里,杨学英把腿压在栏杆上,不一会儿,“直线”就变成颤抖的“曲线”。“啪!”老师的棍子精准地打在“曲线”上,随之响起一阵惨叫。练习下腰时,杨学英头顶着腰,变成一张“弯弓”。老师伸出手,在她的腰上用力按压,骨骼发出“咯噔咯噔”的痛苦“呻吟”。“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一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疼。”回忆学艺时光,勾起了杨学英的“疼痛记忆”,她皱起眉头,不由自主地揉了揉腰。

用辛苦的训练换来精湛的技艺,杨学英逐渐成长为剧团骨干。1962年,杨学英随团到昆明演出,凭借优异表现赢得省文化厅领导的青睐,并将她引荐给吹吹腔大师李春芳和大本曲大师杨汉。得到2位名师的真传,杨学英的白剧造诣更上一层楼。

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势在必行

杨学英在农村长大,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村里设有戏台,每到春节等大型活动,都会表演吹吹腔传统戏。村民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也会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家里通宵唱大本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迪斯科风靡全国,大理城里陆续开起舞厅,农村也深受影响。杨学英下乡时发现,到处弥漫着喧嚣的西洋音乐,再也没人唱白剧,甚至有人当着杨学英的面说:“白剧是‘四旧’,土得很。”把她气得直哭。

辗转难眠几夜,杨学英决定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想办法让人们重新认识民族民间文艺之美。1981年至1982年,由大理州文化局(今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大理州首届大本曲讲习班”“大理州首届吹吹腔讲习班”开课,杨学英担任教学组组长并授课,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大理的大街小巷、乡间原野又响起了白剧悠扬的曲调。

除了被西洋音乐抢占地盘外,民族民间文艺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大多数民族音乐、戏剧、舞蹈都靠祖辈言传身教,没有文字记载和录音录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决定成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项目,对戏剧、音乐、舞蹈等10项内容进行集成编辑,各地迅速开展这项工作。

杨学英被抽调到州文化局,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白族舞蹈副主编、《白族民间舞蹈》副主编。杨学英和4名同事深入洱源县寻找民族舞老艺人、收集整理素材资料。工作组走遍了洱源的山山水水,饿了就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山间的溪水,在洱源县一待就是7个月。

工作条件很艰苦,但更难的是如何把动态的舞蹈动作“印”在书上。聪明的杨学英想出了办法:她一边跟随老艺人学习舞蹈,一边用画“火柴人”的方法速记舞蹈动作。编写书籍时,除了文字表述外,杨学英还一边跳舞一边讲解动作,让同事将舞蹈动作画成白描图,有助于读者理解。经过多年努力,《洱源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卷》付梓出版。

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

在深刻感受民族民间文艺之美的同时,杨学英也思考用新方式呈现民族服饰魅力。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 T 台走秀表演,忽然灵感迸发。“民族民间服饰展演!”她兴奋得大叫,赶紧找来纸笔,写下创作初稿。

为编排好节目,杨学英深入南涧县、巍山县的民族聚居村。晚上,她和村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烤玉米,聊到尽兴处,大家围着火塘“打歌跳菜”。生动的场景为杨学英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让她尝试把民族歌舞元素融入服饰展演。在1988年的“三月三”民族文化节上,由杨学英编排的民族民间服饰展演博得满堂喝彩,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比赛奖项。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歌舞”也是杨学英的得意之作。1988年,杨学英到北京参加公婆家的家庭聚会。为给初次见面的亲人们准备一份特殊的见面礼,杨学英想到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聚会上,杨学英表演完白族歌舞后,现场沏茶并介绍三道茶的含义,大家赞不绝口。回到云南后,杨学英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白族茶文化结合,编创出脚本,并拿出积蓄购置服装、道具,聘请演职人员,编排出“白族三道茶歌舞”。1989年,“白族三道茶歌舞”首演,得到观众高度评价。1992年,“白族三道茶歌舞”进京展演,登上国家级演出舞台。如今,“白族三道茶歌舞”已成为大理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全州30多个景区进行表演,为大理州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退休后,杨学英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弘扬白族三道茶文化和民族民间文艺,由她撰写的《白族舞蹈融入“三道茶”的研究发展》一文,入选《大理历史文化百讲精选》,《白族霸王鞭舞》《白族民歌》等文章也收录于《南诏大理》等书中,通过文字的承载让民族民间文艺长存。

专题推荐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