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来自高校的省人大代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民革党员、贵阳学院研究生管理处处长杨允仙非常关注和重视的民生问题。2024年1月25日,在贵州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贵阳代表团全团会议上,杨允仙作了主题发言,建议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贵阳、建设贵州。
杨允仙表示,过去一年来,贵州省、贵阳市及相关高校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层次引才成效显著。过去一年,贵阳市聚焦“强省会”和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任务,“1+7+1”现代产业体系稳步建设、数字经济运通加快释放,按照《关于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贵阳贵安人才“强省会”行动若干政策措施》,以及贵阳贵安对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吸引了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来筑兼职创新科研人员有74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0支、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2950名。
二是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阵见成效。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贵州省不含省外毕业回来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7.4万。贵阳市聚焦市属高校、在筑高校、在黔高校、黔籍学子四个方阵着力,把市属高校毕业生服务贵阳贵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制定激励就业创业政策、组织专项招聘会、发布就业信息、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增制造业人才2.25万人、大数据产业人才2.0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
三是高校把就业工作视为首要政治任务。以贵阳学院为例,校党委行政、各校直部门和各专业学院齐心协力,把就业作为首要任务,虽然从入学开始启动就业指导,实行“日更新、周通报、月调度”;开展精准摸排,强化精准研判,突出精准施策,“一生 一策”,实行“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帮扶,积极引导毕业生“愿就业、能就业、就好业”;全校动员“访企拓岗” 240 余家,拓展岗位 3289 余个;做到“周周有宣讲、月月有招聘”,举办企业宣讲会 61 场,招聘会 36 场,提供 29890 个岗位,人岗比例 1:9.25;为 2023 届 1727 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259.05 万元。2023 届专本硕毕业生 3232 人,8月底落实率达80%的“双8”任务完成,本科年终就业去向落实率 90%,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86%,其中在贵阳贵安就业人数 1596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 49.38%。
在调研中,杨允仙发现当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这主要体现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有“求稳”心态,优等生热衷通过考研考博提升就业竞争力;缺乏竞争实力的居家观望“慢就业”、甚至不就业情况明显增多。企业招人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难题没有得到解决。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市场需求和竞争力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就业岗位不匹配。二是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专职化训练,学校与产业之间的人才供需不对称。三是高校毕业生产业服务训练不足,企业不了解学校,学校更不懂,企业在短期内企业用人体验差。因此,高校虽然努力为毕业生寻求社会资源解决就业问题,但真正促进产业发展的成效不高,毕业生就业不稳定、质量不高。
杨允仙代表指出,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2024届全省高校毕业生28.2万人,毕业生规模再创近年新高,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任务艰巨繁重。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吸引更多人才落户贵阳、扎根贵阳,为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汇聚充足人才资源,杨允仙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产业人才储备服务平台。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临近产业园区的就业服务区,提供短期、中期和长期租赁配套政策,为重点产业园区搭建小镇式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面向高校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实践服务。同时,集合各类助就业资金,为园区实践教育提供提供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配套减免服务。
二是以市属高校为主定点组织实践教育。按人才培养层次分类,组织大学教育期间实习、实训、实践教育,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适应训练前置到生产一线。助推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人才共享、就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稳定园区人才储备。充分利用在校生实习实践教育,带动高校师资帮助产业园区和基层解决数据采集、数据互通、数字化管理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等问题。
三是创新园区订单式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结合产业园区生产管理需要,聚焦产业园区的生产、安全、环保等主要问题,出台订单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推动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为园区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