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然而,部分地区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干、群众看”“各级政府热火朝天、基层群众冷眼旁观”的现象,影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当前,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面,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贵州省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会秘书长李云霞在调研中发现,造成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有些脱贫群众的发展意愿不强,部分脱贫群众的发展能力不足,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发展基础不稳。
为此,李云霞委员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提振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精气神。针对每个村详细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选派帮扶工作队和解决配套资金,真正做到精准帮扶、有章可循、规划指导、按需帮扶。需要激发群众的广泛参与,发挥基层村级组织自治和村级一事一议政策,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尽可能地吸纳到工作决策当中。在具体项目建设中和村务管理、村域治理中,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价值。需要强化自立自强教育,让脱贫群众树立不惧困难、大力发展的坚定信念,树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充分调动和激发其内生动力。
二是多元融合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全新机制和新型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链,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乡村企业。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提高保险覆盖面,丰富保险品种,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引入市场化风险分担工具,让企业、农户和消费者建立起利益连接机制,强化风险共担。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分解转移农业风险,解决群众对农业生产中的后顾之忧。要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和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推动更多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向乡村地区涌流。大力促进校地合作,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高质量打造“县域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等科技成果转化品牌,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搭建有效对接平台,提高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扎牢巩固提升的发展基础和篱笆。要推进城乡服务连接,有序推进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的双向流动,一体推进,将道路、生态、饮水、供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保障,整体提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将会议、养老、团建、研学、培训等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业态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产业,为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和政策倾斜。要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以税收减免、贴息贷款、创业奖励等政策引导支持人才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应吸引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借鉴上海人在浙江农村掀起投资热潮的经验做法,倡导“城里有房、村里有院”的休闲度假养老生活方式,在土地、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从政策和金融等方面明确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力度支持社会资本下乡,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