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油料消费大国,油料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发展油料和大豆,一直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拓展多元油料供给渠道,也是缓解油料供给压力、稳定我国油料消费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范围内,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主要参与者,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且倾向于出口农产品以增收外汇和改善经济民生。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邓乾春表示,在落实“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倡议中,应加快构建中非油料科技合作平台,支持非洲提升油料生产能力,“这对稳定国际油料供应,保障我国塑造油料国际多元化供给格局具有战略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邓乾春。受访者供图
非洲大地,油料供给新来源
非洲地处热带,光热资源充沛,可开垦耕地88亿亩,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已开垦耕地38亿亩,具有发展花生、芝麻、大豆等油料的生态条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的统计显示,非洲种植了占世界面积56%的花生、64%的芝麻、23%的油棕、9%的向日葵,其中芝麻是非洲第三大 经济作物,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量的六成以上,带壳花生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量近三成。
近年来,从非洲进口油料的比重逐渐上升。邓乾春介绍,芝麻大量从非洲进口,每年要进口110万吨的芝麻,其中70%左右从非洲进口,进口总值12亿美元以上,2022年我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55亿美元左右,其中进口芝麻约12亿美元,占据进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我国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宜油料作物种植的耕地有限,短期大幅扩种油料面积,提升总产量,提高自给率难度较大,保障我国油料有效稳定供给仍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亟待构建国际多元化供应格局。”邓乾春说,“而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主要参与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有出口农产品以增加收入的意愿,因此是我国天然的合作伙伴。”
优势互补,中非合作新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中非农业合作日渐紧密,邓乾春表示,在油料生产和供给领域,中非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未来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对中国来说,非洲广袤的土地和潜在的生产能力,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新的油料供给渠道,而对非洲来说,由于当地科技水平较低,单产水平不高,亟待我国科技力量的帮助。
邓乾春介绍,“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在多个领域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以产量为例,我国芝麻平均单产为110公斤,是非洲的3.4倍;我国花生单产为275公斤,是非洲的4倍。在过去这些年中,众多非洲科技人员和来访人员,都希望中国科技能够在非洲应用,帮助他们提高产量。”
近年来,非洲本土农场主、企业,中国驻非洲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购买或租用了大量土地,但许多时候,都难以找到适宜发展的作物和配套品种、技术支持。邓乾春表示,我国油料科技和设备等,都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中国油料品种、技术、设备等,有力量帮助非洲油料产业发展,拓展非洲油料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提高总产,进而打造“非洲油谷”,稳定国际市场供应,拓展油料供给渠道,开拓油料供应新格局。
多项建议,开启合作新阶段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多年来,中非已在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然而,在油料科技领域,合作仍然薄弱。
邓乾春表示,中国油料消费需求旺,非洲开发和出口油料潜力大,双方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科技条件、区域格局等多方面互补互促,互惠互利,油料科技产业合作具备充足条件。
在科技帮扶方面,邓乾春建议,“加强中非油料科技合作创新要素投入,扩大对非油料领域人才培养,布局建设中非油料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同时加大中非油料科技合作研发投入,设立相关国际合作研发专项,扩大产学研交流。”
在具体的推动措施方面,邓乾春认为,通过政策、机制的改革,不断推动中非油料科技合作,“如可以通过设立专属协调机构,统筹对非农业科技援助、产业开发、进出口贸易的协调。目前,大量中国企业响应号召在非洲开地拓荒,期望开展芝麻、花生等油料生产,服务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但多数企业感觉方向模糊,前景不明,专属协调机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在种质资源合作方面,目前也还存在一定障碍,非洲是花生、芝麻、油棕、蓖麻等作物的原产地,基因资源丰富,是我国油料科技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建议建立相关协调机制,优化非洲种质资源入境检验,快速响应处理种质资源入关事宜。”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