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贵州省委会委员、省直七支部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万泉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需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的宗旨,尽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落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政策,鼓励潜心钻研、长期积累的科研氛围,构建持续投入、厚积薄发、百花齐放的良性循环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万泉。
为此,万泉提出: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阶段国家各级财政仍然需要承担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责任,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适度倾斜支持一些边缘学科、冷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避免走极端的资源分配情况。
二是建立科研长效机制。推广乃至普及长周期并且注重质效的考核制度,加大延续性深化项目的择优支持率,鼓励开展原创性、高风险科研探索,营造容许失败的宽松环境,保障科研人员能够以“十年磨一剑”、稳坐“冷板凳”的定力静下心来啃硬骨头,形成基础扎实、水到渠成、多点开花的长效产出机制。
三是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严格贯彻落实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列举不必要的会议、培训、进展汇报和统计表格等负面清单,将为科研人员减负的成效纳入机构考核和巡视的范畴,保障90%以上的时间能够专注于科研工作;针对经费困难问题,建议一方面各类经费支持单位协同清理重复支持项目,适度增大非竞争性稳定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减轻房屋占用、人员工资等方面的负担;充分考量科研创新工作的不确定性,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大预算调控灵活性,增设结题容错机制;适度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减轻后顾之忧。
四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放宽年龄、年限等限制,扩充博士后(或特别研究助理)岗位,推广以终身教职方式选拔和使用优秀科研人才;加快建设立足于能力、产出和实效的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体系,以“破四唯”为突破口规范机构或学科评审活动中各指标的影响权重,革除以奖项、人才称号作为“永久牌”标签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的体制,让人才“帽子”和奖励更多地回归荣誉属性而非利益追逐和职业发展的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竞争格局加大关键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授权和问责赋予用人单位自主引进、培养和使用急需紧缺人才的权责,强化本着契约精神落实人才政策。
五是加强科研平台及合作机制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流科研平台,并提供稳定科研经费支持;全面梳理科研人才和设备家底,建立信息开放、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对外合作效率,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针对企业研发能力偏弱的问题,建议打破部门间藩篱,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打造涵盖信息交流、科技中介、技术转让、法务咨询、仪器共享和金融服务等多功能的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桥梁、服务和监管等作用,促进科技合作、转化和服务等活动全链条全过程高效运转。
六是培育科技创新文化。通过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从娃娃开始引导和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逐步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规律、推崇科研职业的风气;大力弘扬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培育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保障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迎难而上、潜心攻关,让“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成为科研工作的常态;营造求真务实、严谨求是的科研氛围,坚守科学规范和正道,严厉打击各类科研不端,弘扬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用,推动建立地区间、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坚克难的大科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