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山东
孙继业:黄埔军校的创办及贡献——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         2024年06月13日16:40

黄埔军校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成长于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众多政治军事人才,对中国近代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一、黄埔军校创建背景

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的历史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折射。

(一)革命发展需要建立革命军校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亚洲建立起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起一支革命军队,最终导致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把持着中国的政治军事,派系纷争、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尽管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斗争,但都没有取得根本性胜利。

孙中山从发动革命到建立民国,从“二次革命”到“护法运动”,最大的困境就是没有革命的武装,而只能借助军阀的力量。尤其是陈炯明的背叛,使孙中山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总结失败的原因时说:“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惨痛的教训使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掌握军事主动权,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才能彻底终结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二)苏联的支持帮助

十月革命后,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东西方两大阵线的围攻。列宁指出:“从全世界历史范围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出于东方战略考虑,苏联对亚洲等东方国家民族革命进行支持帮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民族殖民地委员会书记马林受列宁和共产国际委派来到中国,专程到桂林会晤孙中山,介绍了俄国革命的情况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革命的政策,并向孙中山建议:要有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工农群众的政党;要有革命的武装核心,要办军官学校,以培养军事干部。孙中山深以为然。

1922年8月,苏俄特使越飞来华,与北洋政府多次谈判未果后,与孙中山、廖仲恺举行会谈,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联俄政策的初步确立。

1923年1月17日,苏联政府全权大使越飞特地到上海拜会孙中山,李大钊、林伯渠等共产党员也参加了会见,双方进一步商讨了改组国民党、建立军队、建立军事学校,以及如何援助中国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等事宜。1923年8月,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访问团”赴苏联考察,与苏方就援建军校问题达成了合作意向。

1923年7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来到广州,协助改组国民党。苏联不仅派遣大批军事顾问和教官团到黄埔军校任教官,还为黄埔军校的开办提供了全部军械及大批经费,先后援助步枪31000支,子弹1600万发,机枪90挺,大炮24门,有力地支援了黄埔军校开办及东征北伐。

(三)国共合作的产物

1921年7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要求在落后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联合,共同建立反帝联合战线。马林来到中国,先后会晤了孙中山和陈独秀,传达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精神,讨论了国共合作问题。

1922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初步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定。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 明确要求共产党员以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进行国共合作。

1923年的“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没有强有力的同盟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正式决定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等共产党人进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的名义宣布开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为黄埔军校校址。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自兼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任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任教授部正、副主任,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鲍罗廷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长篇讲话,强调了创建黄埔军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其建校宗旨体现了革命精神,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学生选拔等都遵循了国共合作的原则。关于课程设置,军校教学贯彻执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在军事教育方面,除了借鉴日本士官学校的教练方法和保定军校的经验,主要讲授苏联红军的战略战术。在政治教育方面,既有三民主义,也包括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方面的课程,允许在校内公开传播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关于教官组成,由中方教官和苏联教官共同组成。其中,中方教官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熊雄等共产党人任政治教官。苏联先后派遣200余人的军事顾问和教官团到黄埔军校,苏联红军著名将领巴甫洛夫担任军事总顾问,参与黄埔建校及协助军队训练作战。

关于学生选拔,孙中山委托一大代表回原籍推荐学生报考。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认真选拔党团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报考军校。第一期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其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近60人,占学员总数的八分之一,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等共产党员被录取为第一期学员。至中山舰事件发生前,黄埔军校师生中,共产党员已达500多人。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将黄埔军校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0年9月,蒋介石下令黄埔军校停办。此后的军校虽然以不同校名继续开办,并延续黄埔军校的期数,但是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二、黄埔军校的贡献

黄埔军校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性质和地位大不相同,但对中国近代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开创了中国第一所革命军校

在近代中国,黄埔军校是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革命化军事院校。清末民初,虽然先后建立过北洋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等新型军事学堂,但本意都是为扩张军事力量、培植势力所用,这样的军校注定无法承担起革命的重任。

黄埔军校和以往军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体现了革命的精神。建校之初的构想就是“以俄为师”,以苏军为榜样,建立革命的军校。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军校必须为革命服务,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而不再是以往军校那种个人独断专行的工具。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和横批“革命者来”,生动反映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和革命精神。

(二)组建了第一支革命军队

革命军队是革命事业的重要保障。1924年11月,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军队的长官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军校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平定杨希闵、刘振寰叛乱,参加东征和北伐等较大规模的实战。

尤其是两次东征,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为主力,由粤军、滇军、桂军以及湘军配合,初战告捷,全歼陈炯明残余部队,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统一,为革命提供了大本营。

(三)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北伐总司令部的14个处中,有10位处长出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师生成为北伐军的重要骨干力量,不少人在北伐军中担任了各级将领或指挥员。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起到了先锋作用。

黄埔军校师生高举北伐大旗,奋勇当先,历经百战,血溅山河,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震惊中外的北伐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战斗之烈,取胜之速,军威之盛,实为现代史上所罕见。1928年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

(四)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黄埔军校师生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骨干力量,累计参加三大起义的黄埔师生有205名,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及早期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中,有28名黄埔生参加了创建第一支工农红军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发展。黄埔军校师生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叶剑英以及林彪、左权、周士第等,参加了红一方面军及中央根据地创建,成为中央红军的领导骨干力量。萧克、段德昌、许光达等,参加了红二方面军及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徐向前、陈赓、倪志亮等,领导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及鄂豫皖、川陕边区根据地创建;刘志丹、唐澍、阎揆要等,领导参加了陕北红军及根据地创建。大批黄埔师生在革命危急关头,担当起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创者,成为人民军队早期武装力量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国共两党中历经合作分裂的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共赴国难,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中,从最高统帅部到各战区与集团军,黄埔军校师生出身的将校数以百计,猛将如云,团以上军事指挥官约有3000多人,其中师长以上的有300多名,军长十余人,不少成为抗日名将。他们率领官兵开辟正面战场,在淞沪、忻口、徐州、武汉、长沙、上高、桂南、鄂西、湘西等各大战役及印缅战场上浴血奋战,先后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上高大捷、昆仑关大捷、密支那大捷、雪峰山大捷等胜利,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从总参谋长到师、旅、团长,从各军区司令到分区指挥员,也有众多黄埔师生出身的将领,领导广大指战员在敌后抗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日益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坚。

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与,承担着重大战役的指挥重任,驰骋疆场,上阵杀敌,谱写了一曲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赞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六)为培育军事人才做出了贡献

从1924年5月创办至1930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6349人,走出3053名将帅,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众多高级将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

由于历史的原因,黄埔军校师生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黄埔人中的共产党员,追随共产主义信仰,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共和国十大元帅中,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等5位元帅出自黄埔军校;十大将中,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出身黄埔;萧克、周士第、张宗逊、宋时轮等8名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中将有12人、少将23人。还有在授衔前己经牺牲或由于各种原因未授军衔的军职以上师生53人。

黄埔师生中的国民党军人,一部分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一部分在解放战争紧要关头,或积极发动起义,或毅然阵前起义,加入人民军队,他们的义举缩短了战争进程、减少了流血牺牲,为加快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声名之显赫,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外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黄埔军校逐渐形成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弘扬黄埔精神,有利于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孙继业: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主委,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

专题推荐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