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历史长河中,1949年,新中国于万众瞩目中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回顾往昔,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以及后续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与智慧决策。其中,“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新中国的征程中,它凝聚各方力量,汇聚民族智慧;在建设时期,成为连接各方的坚实纽带;改革开放浪潮中,它更是携手各界,为发展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7月29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十二个必须”,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十二个必须”中的第二条指出: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的问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党治国理政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的“十二个必须”,对于其中关于“人心和力量”的重要论述,感慨颇深,深受启发。基于我家三代人的经历与记忆,来谈一些浅显的体会。
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一直是我家祖辈的夙愿。我的外祖父张凤翙(1881-1958),原籍河南沁阳,生于陕西西安。早年被清政府选中派往日本留学,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其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陕西新军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官兼二标一营管带。1911年10月22日,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外祖父被推举为起义总指挥,带领陕西新军一举光复西安,推翻了满清政府在陕西的统治,被中华民国军政府任命为军政府秦省都督。
在袁世凯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之后,外祖父张凤翙被调往北京,封以扬威将军虚名,行动上受到严密监视。直到袁世凯死后,才脱离危险,此后一直在北京居住,曾任国会参议院议员。“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外祖父乘飞机返回西安,力主全民抗战到底。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先后聘外祖父为顾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议会参议员等职务,襄助抗战事宜,外祖父积极从事,做了不少有益于抗战的工作。
1943年9月,外祖父张凤翙在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期间,周恩来副主席专程前往他下榻处看望他,周副主席倾听了外祖父对当前时势的看法,还专门就毛主席到重庆来的安全问题征询意见,外祖父对此分析后说,“在现在的情况下蒋是不敢动手的,而且他还必须保证毛先生在重庆不能出任何问题。”周副主席来看外祖父时,我母亲当时也在场。周副主席临走时,还很亲切地询问了我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我母亲一一作答,周副主席又说,欢迎你们有机会到延安来!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党开展对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由来已久,工作非常细致周到,以情取人心,以理服人心,真正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诚如毛泽东主席早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首先就是“统一战线”。外祖父张凤翙1941年起担任了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每次到重庆开会都与同是参政员的中共党员一起交流,深受中共各项主张影响,也结交了不少中共方面的朋友。据我母亲回忆,家中存有刘少奇、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名片。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主政陕西的胡宗南撤退前接蒋介石命令,为了使西安较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不被共产党所“利用”,外祖父及一些重要士绅被胡宗南用军用飞机裹挟到汉中,外祖父等人坚决拒绝前往台湾,胡宗南面临解放军大军压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只得派飞机送他们到兰州。三个月后兰州解放,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宴请外祖父等一行人,以表示深切慰问。外祖父在宴会上说,“共产党是宣哲清明,其言无理之不道,其行无事之不当,确是挽救此殖民地危亡中国的大救星,回陕确以秋叶余生,贡献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12月,外祖父由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委员会会议批准,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外祖父张凤翙年近古稀,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春天。有人做过统计,他是辛亥革命各省都督中参加中共领导之人民政权唯一一人。外祖父无疑是幸运的,正是在党的“统一战线”的引领和感召之下,他毅然决然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从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晚年,他得以顺遂心意地去做那些在辛亥革命时期难以达成的事,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父亲张觉亚、母亲张月昭满怀热忱地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因有两位兄弟在台湾空军任职,解放之初,父亲参与市委统战部的对台宣传工作,撰写稿子、家信,父母多次参与广播录音,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向台湾广播。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也曾参与了一次对台广播录音,这是上海广播电台对我们家庭的一次实况采访录音。其主要内容是展现解放前后,我国机床工具工业以及我们家庭生活的变化。我的“戏份”较少,由于不善于表演,屡录屡错,编导无奈之下将我的台词缩减到仅剩下三个字。毫无疑问,这次录音也通过福建前线向对岸播出了。
后来父亲参加了市政协的台胞台属学习组,并被吸收为市政协委员、常委,当选虹口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话:“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我认为这句话内涵极为深刻,意义极为深远,至今仍未过时。正因为有了这句话,统战工作的范畴更广泛;正因为有了这句话,当时大批背负着海外关系包袱的家庭和个人,能够轻装上阵,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奋力作出贡献。往昔,统战对象仿佛是个贬义词,一说“这家人是统战对象”,就好似低人一等。而今则不然,延伸邓小平的那句话来讲,可以说,成为统战对象也是一件好事。
80年代初,闸北区委统战部安排我参加区政协台胞台属学习小组。1984年,区政协吸纳我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此后我连续担任了七届区政协委员。1987年,我光荣地加入了民革。因积极履职,我获得了领导与党员们的肯定和信任,先后当选为支部主委和区委委员、区委祖统委首任主任,任职期间,积极开展祖统工作,成绩斐然。
1989年,我们组织开展了“给台湾和海外亲属写一封好家信”活动,组织撰写对台宣传稿件。据统计,四年时间,本区民革党员共撰写了近300篇对台宣传稿,其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羊城晚报》(海外版)等报纸上发表的稿件超过100篇,还有各大电台对外广播的稿件超过27篇,在香港《民报》、美国《北美洲报》等海外报刊发表的超过35篇。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两岸人员往来增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祖统工作有了新课题。祖统委中的党员积极撰写提案,主题涵盖政策咨询、投资环境、法律服务、婚姻、经济纠纷等,力图开创祖统工作新的局面......
如今我已古稀,退休多年,但仍担任民革静安区委祖统委委员和《传承》编委。身为民革老党员,我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政治信仰,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与新型政党制度。我要继承发扬老一辈与中共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祖国统一大业,发挥民革在促进统一工作中的特色与优势。
涓涓细流,汇聚成川。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然而我坚信,水滴可穿石,聚沙能成塔。我甘愿成为这一滴水、这一粒沙,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奉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因为,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民革党员的责任所在。
1950年6月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
前排左起:张凤翙、陈叔通、毛泽东、李济深
张凤翙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对台广播家信用稿通知(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