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加入民革至今,不觉已有16个年头。于人生而言,16岁是为“花季”——“二八佳人”,芳华正茂,花季是一个集结了一切美好与欢笑的年纪,这正如我与民革共同成长的十六载岁月——欣欣然间,已是灼灼其华。在这“花季”之交,提笔浅忆,虽不敢言“拈花一笑”之会心大悟,却也有许多“不觉莞尔”之小小确幸。在此以自己有限的文笔,写下几段自己的小小“花语”,权当是对这段美好“花季”的一番回望吧。
民革于我:“爱之初体验”
世间或许没有真正的“一见钟情”,但缘分的奇妙无人能够否定。2005年,在一次机缘巧合的工作交流中,我结识了福建电大的吴云钦老师,经其推荐成为民革党员。坦率地说,彼时的我,对民革之“天下为公”和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领会还比较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个人正处于人生的一段“低谷期”,加入民革时多少仍存着一些观望与彷徨的心态。
正如曾经流行一时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节目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爱之初体验”,男女嘉宾在一次次小心翼翼地碰撞与尝试中层层解锁情感的铠甲,我对民革的了解和感情也是在这段略带彷徨的“爱之初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来自“家庭”的关爱,爱的“初感动”——2005年,民革宁德市委会党员约有60人,刚加入这个大家庭的时候,因自身际遇而有些腼腆甚至自卑的我,成了大家共同的“小妹妹”。 时任民革宁德市委会主委刘慧宇、时任民革宁德市委会副主委的陈孟莘、时任民革宁德市委会联络部部长的钟小清,以及许多党员兄弟姐妹,都对我关爱有加,他们的关注与善意,帮助我树立起走出低谷的信心与决心,也让我感受到民革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份感动延续至今,让我学会以温暖的心去面对人、事、物,更让我体会到身为民革一员的浓浓自豪。
“兼济天下”的博爱,爱的“终决选”——作为一名教师,我亲见过寒门学子之无奈,那些年里,因贫困而错失上大学机会的学生并非极少数的个例。而加入民革的第一年,我就在年度工作报告中看到了“英才助学”的字眼,身边的民革党员告诉我,每年4、5月份,民革宁德市委会都会组织大家利用私人时间进行探访走访,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开展捐资助学和结对帮扶。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这份“兼济天下”的博爱,让我在“爱之初体验”中,见到了精神,见到了意义,也坚定了自己的“终决选”。
民革予我:成长的沃土
十六年很长,长到一个孩子可以从幼儿园一步步走进大学校园;十六年也很短,短到一个小女孩也只刚来得及变成“少女”。
在民革这十六年,正是我的心灵从一个“懵懂女孩”蜕变成“青春少女”的一段珍贵历程。而在其中,民革给予我的,恰是一片成长的沃土。
十六年来,我与民革共成长,我的思想觉悟、价值取向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在民革组织里,我接受了系统性的民革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民革的性质、政治纲领和基本职能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亲历并见证了宁德民革为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工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2006年,经民革陈孟莘秘书长推荐,我成为宁德鸿爱慈善会会员;2012年,经民革推荐,我成为宁德市政协委员。这些不同的角色给我平凡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也为我拓展了教师职业之外的视野,随之收获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个人也开启了人生中一段小小的“高光时刻”——在教师工作中,我获得过宁德市电大优秀教师和优秀辅导员称号,获得过电大系统英语本科论文答辩主持人资格,到北京参加过国家开放大学骨干教师培训;在政协工作中,我获得过宁德市优秀政协委员称号;2012年,获评民革中央全国服务社会先进个人;个人还陆续获得宁德民革优秀党员和优秀信息员称号、宁德市文明办第一届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令人欣喜,亦予人鞭策——民革为我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我更当报之以满园的芬芳!
我于民革:长长短短我的发
在民革的这些年,不少人发现我的形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其中最直观的变化就在于头顶上这“三千青丝”——不少人发现,吴丽芳的头发先是渐渐留长,而50岁后,又变成了干脆利索的短发,思及原因,总显得有些“高深莫测”。
关于头发的寓意,中国人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有“白发三千丈,怨愁似个长”的写意,有“头发愈长,见识愈短”的调侃,有“聪明绝顶,莫问曾经”的嬉笑俗语,甚至也有“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的婉转决绝……其实,对我而言,头发的长短并没有那么多的寓意。留长发,是因为一份倔强的“少女心”,当民革给了我一颗走出低谷、重获青春的心,蓄一头“长发飘飘”,是对这份新生的最好记录,毕竟那句诗中“长发飘飘的少女”曾经拨动了几代人“青葱”的心弦;至于短发,则是因为蠢蠢欲动的“成长心”,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虽有“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之志,却也当知“立德树人,前行莫负时光”之责,当民革引领我从内向柔弱渐而自立自强,修一个“干练短发”,也是对这份关爱的极好回应。
长发是青春的飘逸,短发是爱意的沉淀。长发的吴丽芳,愿以阳光之心,与君共逐“青春”的脚步;短发的吴丽芳,则当以知性之礼,伴君同品“成长”的喜悦。
心之所向,无问东西;发之所蓄,何分长短。
我与民革:从“宅妮”到“sunny”
曾经的我,是一个标准的“宅”家派,每天在单位与家之间重复着“两点一线”的节奏,仿佛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套用个稍有些时髦感的词汇,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宅妮”。
如今的我,则给自己起了个微信名“sunny”,意为“阳光明媚,温和开朗”。事实也正是如此,于家庭,我有自己挚爱的丈夫,有帅气的儿子、懂事的儿媳、可爱的乖孙,可谓福气满满;于学校,我有引以为豪的学生,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教学成果,可谓成就满满;于民革、于鸿爱,我有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有志同道合的大爱同志,可谓“爱意”满满。
人生若此,怎不“sunny”?
犹记得,2007年4月,我和市委会领导一起去探访福安高三学生沈浩平,看到一家6口人住在福安郊区的每月100元的裸露砖头的小小出租屋里过着贫困的生活。现如今,当年就读中南大学后又保送南京大学读研的沈浩平在杭州安家,也把体弱的父母接到身边安享晚年。摘录沈浩平当年的信件:“鸿爱和您的帮助,内心的感激无以言达,一切忧虑在你们的天使之翅的庇佑下被一扫而光,是你们让我的大学梦没有被贫困打碎,是你们让我的父母不再为我的昂贵学费而叹气,是你们让我的弟妹们不再因我而吃得少,穿不好。一想起除了父母,还有你们这些爱心人士在时刻关心着我,我不知不觉流出了泪,心底好温暖,好温暖。”
犹记得,2007年,我们帮助周宁籍单亲女生郑菁菁“牵线”获得爱心资助,让她摆脱贫困困扰,如愿进入江南大学。那位女孩临行前的泪水与誓言,至今历历在目。
犹记得,2008年获得资助成功入学漳州师范学院的福安籍女生范平芳,现如今成为福安城北中学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位耕耘三尺讲台的勤奋女孩,总给人传来令人欣慰的消息。
犹记得,2005年“鸿爱”慈善会仅以帮助优秀贫困学生为主的“英才助学”,此后渐渐扩展为“英才助学”“鸿爱家园”“寸草心”“月亮窗”“临终关怀”等多个公益性团体和活动项目,真正将“鸿爱”精神传播四方。
…………
当曾经接受帮助的学生送来结婚的喜帖,当坚持了和民革党员、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三孤儿以及帮助他们搬离危房的十年爱心义举画出完满的句号,当手中的政协提案化为乡村振兴的实绩……想起曾有人问我,在民革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这些就是了。
从柔弱到自立,从内敛到兼爱,是我在民革十六年的变化与收获;而这十六年间,宁德民革的大家庭也悄然变得更加“sunny”起来,“家庭”成员从60多人增长到了100多人,大家一方面努力加大自身建设力度,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自身才干,为更好的未来添砖加瓦、奉献力量。
都说16岁的“花季”最是灿烂美好,在这花开灿烂的时节,写下这篇成长的“花语”,既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每一朵花,自有它盛开的季节,每一天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远方变得更近一些。惟愿“花季”绚烂长存,秋来硕果满仓。
谨此,与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勉、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