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评选出2024年度好提案60件,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张复明的《关于健全完善儿童福利制度破解低生育难题的提案》位列其中。
“健康的人口结构是大国兴旺繁盛之命脉,也是稳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张复明在调研中发现,低生育现象是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为此,他建议要发挥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领作用,实施生育支持政策,构建积极有为的儿童福利制度。
去年,张复明积极履职,先后5次参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的专题调研和协商。作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张复明除了聚焦人口发展问题,还十分关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这项重大任务。
汾渭平原是黄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台塬阶地的总称,涉及山西、河南、陕西等省的多个地市。受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盆地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汾渭平原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不太乐观,自2018年起,汾渭平原被列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有关省市大力推进能源、产业、运输三大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超低排放改造、柴油车专项治理等工作,该区域的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仍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张复明一直在关注此问题,这也成为2024年民革山西省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张复明带领调研组围绕汾渭平原大气环境治理、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诤言、献良策。2024年4月,张复明应邀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深入推进重点区域蓝天保卫战”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在调研中,看到绿色工厂、环保绩效A级企业在环保倒逼下的壮大成长,张复明感慨“环境保护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在专家协商会上,张复明作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的几点建议》的发言,表示“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该转型的抓紧转型,该治理整改的及早治理整改”,并建议从强化统筹协同、强化科技攻坚、强化监管执法等方面着手,解决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问题。
张复明多年分管山西文物保护工作。2024年,他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推动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与阐释”专题调研和“文物和文化遗产法治保护”专题视察,实地走访考古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高校等,与基层考古文博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
在面对如何激发文物活力的问题时,张复明建议,用“可见、可及、可互动”的智能科技手法,由物触景、由物见人、由物及义,切实让历史文物能够“说出话、发出声、道出理”。他认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系统工程,“协同发力,才能答好守护中华文脉的时代课题。”他提交的《加强协同联动,注重资源整合,推进文物集中连片区法治化系统性保护》和《启动实施“国家重要文物古建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被全国政协信息采纳。
大会发言也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形式。2024年10月,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协商议政,张复明代表民革中央作了题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大会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既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关公忠义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着的基因,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实践向面。”张复明介绍说,关公文化起源于汉末,发展于宋元,盛兴于明清,流布于当代,以关羽人物史迹为原型,以华夏民众的草根文化信仰为基础,是中华忠义文化的代表和标识。
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信仰。关公忠义文化发轫于山西,辐射世界。然而,面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关公文化的重视不够、研究投入不足。为此,张复明撰写《弘扬关公忠义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政协快报报送有关部门,建议整合相关资源,加大力度推动关公忠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凯歌而行风正劲,乘势而上行不辍。”过去一年,张复明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今年,他将持续关注人口、环境等领域,努力提出高质量的建言和意见。(团结报记者 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