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2025>>2025年民革参政议政专题>>履职故事
宋亚平代表:让孩子在美的滋养中成长         2025年03月05日10:10

青少年、美育教育、乡村振兴……谈起宋亚平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围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数字赋能乡村美育教育等主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民革党员宋亚平正在认真梳理、精心准备自己的建言。

“美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途径。”宋亚平说,“我始终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美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书画世家出身的宋亚平坚信,通过美育教育,孩子们能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这种素养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柔性力量’。”宋亚平说。

202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八项具体工作举措。如何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宋亚平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建议》,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数字化手段建设美育工作管理平台,组织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在线采集分析数据,形成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晴雨表”。

宋亚平提出的建议被纳入教育部重点督办建议。目前,全国已有十余个省份试点推广美育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

“我的履职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责任’与‘专业’。”宋亚平说,自己始终扎根一线调研,倾听基层声音,在建言中更注重可行性。

宋亚平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美育教育的短板集中体现在乡村,乡村学校仍面临教具匮乏、师资短缺、经费不足等问题。部分农村家长以学科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美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作用。

“每年深入农村学校,看到孩子们用纸箱做画板、用树叶当颜料,既感动又心酸。”这也推动了宋亚平陆续提出依托乡镇文化站改建美育基地,既盘活资源又降低成本;推动“美育副校长”制度,让艺术家走进校园,弥补师资短板等建议。

作为美术工作者,宋亚平也在开展艺术帮扶、美育基地建设等工作,并且从具体的行业实践中汲取经验形成政策建议。

在宋亚平的筹划和推动下,全国首家乡村少儿美育基地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正式成立。通过绘画课程、非遗体验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用画笔记录家乡变迁。策划了“普法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用舞台剧形式普及民法典,再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感悟,让法治种子在艺术浸润中生根发芽。

针对乡村美育面临师资匮乏、资源不足等困境,宋亚平还想到了推动数字赋能乡村美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这是我多年深耕乡村美育后的创新性延伸。”

宋亚平建议进一步引入数字技术,开发线上美育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让乡村儿童“云游”博物馆、美术馆,打破地域限制。同时,希望保留乡村特色,将非遗传承、乡土文化融入数字化教学,既赋能乡村振兴,又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这与我在双龙镇推动的‘水墨画进校园’‘以赛促学’等实践形成互补,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美育新生态。”

谈及未来,宋亚平说,“我将继续为美育公平鼓与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的滋养中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王恺强)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