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山东
刘晓静代表:邂逅AI,不只古籍受益         2025年03月06日16:32

新春刚过,“人形机器人”已成为2025年热词之一,其迅猛发展离不开强大的AI技术支撑。当前沿的AI技术遇到古老的汉字古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汉字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在AI的帮助下,古籍阅读门槛降低,其生命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2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刘晓静告诉记者,“汉字古籍蕴含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知识,能为AI训练提供多元化的海量数据支撑,特别是古籍中丰富的、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有助于AI从更加宏观、客观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此外,汉字古籍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亦可引导AI伦理体系向善发展。”

为此,刘晓静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交“发挥中华文化积淀优势 建立人工智能竞争胜势”的相关建议。刘晓静说,推进汉字古籍与AI融合发展,关键在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在AI领域把汉语的优势变换为胜势,需要既通晓汉语逻辑又掌握AI技术的跨学科人才,也需要对汉字古籍进行深入整理、研究、挖掘的专业人才。她建议,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优化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围绕大力推进汉字古籍与AI的融合发展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刘晓静说,提出这一建议,深受去年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组来鲁检查有关活动的启发,“通过参观学习,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立足岗位、发挥优势,拓展其利用空间及传承与传播渠道,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一份力。”

教育应如何更好回应时代之问、发展之需?在文化教育领域深耕30多年的刘晓静,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找答案。

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刘晓静提交了“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创新”的建议,希望改进原有教学模式,改变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工具的习惯,设计可操作性强、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还应强化青少年人文、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敢于想象、乐于想象,激发其创造力、创新力。“这一建议得到教育部的重视,闭会前我就收到了书面答复。这让我深受鼓舞,我一定会继续认真调研思考,听取群众心声,履职更务实、更高效。”刘晓静说。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