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国内休闲食品企业迅速崛起,其中,休闲食品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提供的数据,湖南休闲食品年产值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1/3。但与此同时湖南休闲食品产业也面临着挑战。
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消费品牌加速融入全球市场,中国风味成为全球消费新热点,中国消费品牌全面走向世界,迎来了历史性跃迁契机。但中国风味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存在短板。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学武带来了关于支持湖南休闲食品产业发展、加速打造中国风味方面的提案,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支持湖南休闲食品产业发展
张学武指出,湖南休闲食品产业面临着创新能力待提升、企业“散小弱”、健康化转型压力突出的挑战。
“湖南休闲食品企业数量众多,产品、渠道、模式等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在辣条市场,尽管有麻辣王子等知名品牌,但同质化依然严重,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休闲食品企业普遍缺少创新资源,研发投入不足1.5%,原创性产品占比低于20%;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相对落后,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张学武表示。
张学武进一步表示:“湖南休闲食品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
在做大做强企业方面,张学武建议支持休闲食品头部企业上市,打造国际领军企业。“当前,受国家政策限制,食品企业在内地上市受阻,部分休闲食品龙头企业通过港股以及新加坡等渠道上市,融资能力有限,不利于食品企业国际化进程。强烈建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在A股上市,设立食品产业专项债。鼓励休闲食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资源。”张学武建议。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张学武建议国家支持湖南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依托岳麓山实验室(种业),建设国家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重点攻关食品加工技术、营养健康配方等领域,打造食品产业发动机。还建议国家在长沙打造全球休闲食品创新中心,集聚研发机构、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要素,为中国休闲食品全球化厚植创新土壤。
在加快休闲食品企业数智化转型方面,张学武建议国家加大对休闲食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数智化技术和设备,推动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构建食品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协同优化;推广“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提升质量管控水平,推动湖南休闲食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质化迈进。
此外,张学武还建议支持食品品牌出海。“要成为全球品牌和全球企业,出海是企业必经之路。建议政府设立休闲食品出海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休闲企业海外市场开拓、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等活动。”
加速打造中国风味
张学武指出,由国家势能上升和全球消费升级两大红利共同推动,中国风味走向全球迎来战略机遇。但是在中国风味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品牌价值、标准话语权、供应链安全、本土化运营四大关键短板依然突出。
具体来说,张学武指出,一是自主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全球零食品牌百强仅3家中国企业(美国35家、日本12家);代工产品占比超60%,国际品牌通过“中国制造”攫取高额溢价,如卡乐比薯片中国代工企业毛利率不足20%,而其品牌毛利率达65%。二是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低。在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键标准制定中,提案采纳率不足8%,远低于欧盟(32%)、美国(25%)。三是关键生产要素受制于人。海关总署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棕榈油、乳制品等核心原料进口依存度超75%,而日本酱油原料自给率超90%。此外,全球食品加工装备前十大品牌中,无中国企业的身影。四是本土化运营能力滞后。73%的出海企业在主流市场过度依赖华人市场、流量平台,产品多为复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近3/4的企业照搬国内模式,缺乏本土化的研发、生产和运营体系。
面对当前的核心挑战,张学武认为,亟须以全局思维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统筹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协同发力,从品牌塑造、标准掌控、技术突围、属地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
具体而言,第一,探索全球消费者品牌塑造。建议国家优先在RCEP成员国建立5个以上品牌根据地,通过重点市场三年深耕计划,打造品牌国际化示范样本;将中国风味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框架,每年选定3个重点国家举办中国风味交流活动,打造“全球风味文化节”,对参与企业给予政策引导、经费补贴。建议中宣部协调抖音TikTok、Temu等平台开设“中国风味旗舰店”,帮助中国品牌拥抱欧美主流市场的内容电商渠道红利,突破过往依靠华人超市弯道超车模式,搭载内容电商“货找人”的直道模式,打破当前欧美主流消费市场牢不可破的竞争格局。
第二,构建中国风味标准战略体系,建议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导立项,牵头制定《中国风味标准化体系》,明确“中国风味”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设立《香辛料辣度分级》《发酵工艺参数》等行业标准,结合传统饮食文化(如八大菜系特征)与现代科技(如感官科学、风味物质检测技术)制定分级标准;推动国际标准互认,推动“辣味健康指标”等关键指标纳入国际食品法典(CODEX),让中国风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以中国风味重构全球味觉秩序。
第三,以研发跃迁强化科技闭环,建议科技部牵头实施“风味科学攀登计划”,推进核心技术攻坚,运用风味组学等技术解码八大菜系核心配方,建立“中华风味物质百科全书”;鼓励头部企业联合江南大学等院所组建“中国风味科学实验室”(建议工信部重点支持),重点突破魔芋、豆制品等本土优势风味品类,开发符合全球健康趋势的功能性产品,建立“健康中国风味”认知标签;此外,推动高校开设“食品国际化管理”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风味创新专利缩短审查周期,以科技赋能中国风味。
第四,推进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设。建议商务部建设区域性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在RCEP框架下建立东南亚食品工业园,联合本土企业形成全链条集群;支持企业在海外建设本土化生产基地,联合本土企业发起“全球食品创新伙伴计划”,加强消费者洞察研究,合作开发跨文化爆品;支持企业收购海外本土品牌,提升属地员工占比。
张学武表示:“当前全球市场格局深度调整,中国风味产业迎来关键窗口期。我们应以品牌塑造占据心智制高点,靠标准突破掌控话语权,用技术创新锻造竞争力,借属地运营扎根全球市场,系统性推动中国风味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大跨越,打造全球消费者品牌,引领全球风味创Hehson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