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2025>>2025年民革参政议政专题>>代表委员建言
高小玫:建议推广“间隔年”,使之成为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         2025年03月07日13:41

从高考到大学,大学毕业作为应届毕业生就业,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求学求职路径。“间隔年”近年来被国内的00后、05后所了解,但真要尝试却阻力重重。

无缝上学、就业真的好吗?长期关注青年、青少年问题的全国政协常委高小玫在今年全国两会参会期间,呼吁要推广“间隔年”。“它应当是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学校、企业、社会都应该给予支持。”

“间隔”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学历与能力差距等现象被普遍关注。当一些只会刷题、不能动手、不会沟通、综合素质差的毕业生无缝进入职场,他们中一些人的职业准备是欠缺的。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学校专门教授知识,社会实践非其所能。我认为需要向学校之外着眼。”高小玫抛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学生自主自愿的“间隔”,可松弛僵硬的考学之缚,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是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一种方式。

其实“间隔年”的说法并非高小玫的原创,不少青年选择进入大学或正式工作之前去体验社会,通常以旅行、义工志愿、打工度假等形式。各界普遍认为,通过“间隔”有助于青年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

高小玫认为,看似一段时间没有特定目标的“间隔年”,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唤醒学习的内生动力。而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而言,也可以提升软技能,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个体具有差异性,学生可以自愿选择,自主安排‘间隔年’的形式,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的另一种形式。让毕业生以良好的职业准备和就业心态进入社会。”

而之所以选择在今年亮出自己的观点,希望社会各界能重视“间隔年”,高小玫认为时机已到。

她列举了一组公开的数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为19.1%。“如此规模的慢就业客观上分担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理应得到正面的关照和支持。当下这种慢就业事实上就是一种‘被间隔’,这也可见间隔年被社会接纳的可能。将慢就业纳入‘间隔年’,让慢就业族的‘间隔’实践成为其成长成才、价值提升的过程,无疑将提高未来的就业质量。”

建议将“间隔年”纳入高校就业计划体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是,当应届毕业生真的“间隔”了之后,简历上会留下一段缺失的履历,无形中会阻碍就业。“间隔”期间没有收入,能否获得经济支持?“间隔”之后学校是否还能承认学籍?高小玫一针见血地指出,“间隔年”往往会被社会标签为不务正业、躺平、啃老,连践行这一做法的学生自己也会产生自我怀疑。种种问题不解决,“间隔年”的推广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在部分学生大呼求职难的同时,部分企业也在头疼招工难。“间隔年”没准可以以灵活用工的形式,给彼此多一点磨合期。也可以让忙闲不均的企业,在忙季物色到恰好想利用“间隔年”学技能的学生。

在网上查信息时,高小玫发现,国内专业开展“间隔年”项目的社会组织寥寥。即便有个别项目,她认为,这种零星的、浅尝辄止的、缺乏财政支持的项目难以长期为继。

于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呼吁要积极地对待“间隔年”,正视“间隔”的需要,为教育意义上的“间隔”正名。“接纳和推行‘间隔年’制度正当其时,我们要将间隔年纳入教育体系,作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一种社会教育安排。对大学入学前、毕业后甚至学期中,学生自主的‘间隔’申请,都给予制度支持。”

她还建议,要倡导一流高校率先示范,将间隔年纳入高校就业计划体系,注重间隔年项目设计,如与专业相关的体验计划,刻画新生对所入专业的理解。鼓励社会资金建立基金或参与资助间隔年项目;鼓励企业及社会各类组织提供如以工换食宿等“半工间隔”机会;支持社会间隔体验服务;支持建立间隔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乐见分享交流“间隔年”信息、短视频等正面宣传。

“我期望,未来,学生的‘间隔年’经历能坦然地写入到简历中,不会成为不可言说的一段经历。相反,有‘间隔年’经验的学生反倒更会被HR看好。”高小玫说出了自己的期待。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