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稿件上传>>民革内蒙古
曹金山委员:把中国粮装进中国碗         2025年03月10日12:04

曹金山委员:

2024年,我提交了4份提案,印象最深的也是关于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提交以后,全国政协比较重视,我也拿这个提案为脚本,在讨论会上重点发言。之后很快,4月份全国政协就召集了我们粮食大省区的一些委员,召开了一个“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为题目的一个双周协商会议。去年是主要针对进口粮食和国内生产粮食之间的矛盾问题。贸易,人家是有规矩的,对这个规矩里边,怎么去夯实这个粮食安全,必须得从多个方面考虑、多个角度考虑,所以今年的提案是从“多措并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方面重点写。

【解说】

2024年,内蒙古粮食丰产,但粮食价格持续跌落,农民种粮积极性容易受挫。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曹金山在提案中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和高产技术推广普及,以增产抵御市场价格冲击。二是扩大集约化种植和高标准农田面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发挥农高区和农博园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土地多元化经营模式。

曹金山委员:

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农民种粮有钱挣。去年是差不多1块钱左右1斤玉米。今年有一段时间已经跌落到8毛钱,1亩地要平均打1000斤来计算的话,这两毛钱就出来200块钱的一个差距,这200块钱的差距看似很小似的,农业挣钱现在细算的话,利润不是很高。

例如,现在有一个“密植高产技术”,种玉米1亩地能生产1吨的粮食。这样以后,虽然价格低,按今年的价钱计算,他也能有平均每亩2000来块钱的收益。

农业,现在不像是我们父辈们那个时代的农业,一方面是粮食的这个生产任务,土地的经营模式也要探索、改革,这就得靠“农高区”和“农博园”的带动作用。你刚才说巴彦淖尔有个很漂亮的农博园,进去看看,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棚,大棚里南方的香蕉都种开了。这一点,内蒙古的各盟市真得加把劲探索。

【解说】

过去一年,曹金山深入基层进行了30余次自主调研。调研发现,内蒙古有大面积的可改良提升利用的盐碱地,其中盐碱耕地1585万亩,盐碱荒地3742万亩。

曹金山委员:

通辽地区的话,苏打碱的盐碱地,西部区巴彦淖尔的话,是盐比较重的盐碱地,虽然都叫做盐碱地,但它的土地性质是完全不一样。不改良的话,种东西长不出来。必须得先研究明白当地盐碱地形成的机制,再科学地制定方案,采取分类的、分区的、因地制宜的方式去改这个东西。一块两万亩的盐碱地,也得按分块实施不同的方案来解决。通辽的已经改了两三年了,我去看的时候,它已经是变成吨粮田了。

建议多从经营模式方面来改良盐碱地,比如说政府、社会力量、农民三方投资改良,这样改良出来的土地,农民才爱惜得更好,因为他知道这个肥沃的土地来之不易。

耕地盐碱地改良好了,一方面是提升粮食总产量,还有这个荒地盐碱地,它改良好了,能增加我区的饲草料产量。这些东西增加以后,农牧民的收益就自然而然增加了。跟前一个提案连在一起,最终还会回归到这个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

【解说】

内蒙古,这片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辽阔土地,已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书写着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北疆答卷。而在曹金山委员看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还需要生生不息的后辈力量。

曹金山委员:

新老交替时间点上,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积极性”提出来,让大家看到务农工作也能养活家人,也能给自己实现不薄的收入,这样才有人愿意去务农。10年以后,这一代农民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必须得有人接这些东西。将来农业工作者,肯定很多都是有知识的大学生。18亿亩土地保障总有人经营、种植,这样才能把中国粮,可以装到中国饭碗里面去。

来源:中国新闻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崔博群)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