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2025>>2025年民革参政议政专题>>履职故事
周潮洪代表:江河安澜处 民生枝叶间         2025年03月10日14:06

日前,随着最后一部测雨雷达电磁环境测试完成,天津市防汛信息化重点项目——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基本建成。这套“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能够有效延长洪水可预见期,全面提升天津市水文监测的精准度、传输速度和监测范围。“科技赋能防洪减灾,让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有了更足的底气。”得知这一消息后,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会秘书长周潮洪倍感欣慰。

2023年夏天,海河流域经历了由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极端降雨挑战,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水不仅考验了京津冀地区的防洪体系,也引发了从事水利工作30余年的周潮洪的深思。为此,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周潮洪提出了以高科技手段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建议。

“两会后不久,水利部便很快对提案进行了答复。答复说,提案中提到的雷达卫星融合监测、人工智能预报模型等技术路径,与水利部正在推进的‘智慧水利’建设不谋而合。”周潮洪介绍,当时水利部给她赠送了一本《推动水利高质量2023年度进展报告》,让她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有关情况,并邀请她参与防洪减灾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活动,深度融入水利科研创新的前沿工作中。

如今,科技防汛的成果正在全国铺展。天津市“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的落成,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实例。“自己的建议能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周潮洪告诉记者,这无疑是履职路上的重要收获。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十余年来,周潮洪始终深耕于水利与“三农”这两个承载着千家万户民生福祉的领域,参与提交的每个议案和建议几乎都有回音、有着落。出色的履职成绩得益于周潮洪长期摸索出的履职心得。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始终是周潮洪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田间地头、各类水利工程现场,穿梭其中已然成为她工作的日常状态。每次调研,她都会与当地干部深入交流,借助他们,周潮洪能快速打开了解相关情况的通道,获取一手资料。“精准的数据至关重要。”周潮洪表示,每次调研都会收获海量材料,既有调研现场的记录,也有政府部门提供的官方数据。面对这些,只有耐心梳理、深入分析,对各类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才能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提出可行建议。

在履职过程中,并非事事顺遂。遇到难题时,周潮洪会秉持虚心态度,向他人求教。在民革天津“三农”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她总是认真倾听每一个观点,将集体的智慧汇聚起来,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在前不久,周潮洪还前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生态试验站,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题开展调研。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围绕“推进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出建议。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农业综合生产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部署。”因此,应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力量降低盐碱程度,使其适用于农业发展。除去土壤改良,她表示还需适当培育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作物。

“根据调研,我了解到目前在天津市北辰区和滨海新区已经有盐碱地芦竹种植成功的案例,且长势喜人。”她介绍,这类适应于盐碱地的作物种植在全国具有推广性,能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她建议三地联合起来,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吸引企业、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起,培育更多耐盐作物。

(郭权祺 毛程达)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